兩年前,北京奧運會的標志性場館“鳥巢”、“水立方”帶給人們的是前所未有的感受:無比驚喜的、無法形容的、久久揮之不去的震撼。兩年后,奧運的記憶慢慢淡去時,如何延續奧運場館的輝煌,將這塊奧運財富變為寶藏而非包袱,是有關各方一直在破解中的難題。
創奧運場館運營奇跡
“目前,‘鳥巢’、‘水立方’的財務狀況基本良好,希望能繼續保持下去。”北京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李愛慶給出了這樣一組數字:從開放到7月底,“鳥巢”已經接待游客1300萬人次,實現運營收入5.5億元;“水立方”從開放到改造工程開工的一年時間內,累計接待游客450萬人次,實現綜合運營收入1.5億元。
應該說,“鳥巢”與“水立方”創造了奧運場館運營的奇跡。據北京體育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林顯鵬統計,“鳥巢”是自1972年以來,頭一個在奧運會結束當年便實現盈利的奧運場館。
不過,李愛慶在欣慰的同時,還在連連說:“很難,很難。”他也擔憂地表示,門票收入占綜合收入的70%至90%,收入結構很有風險。必須進一步挖掘旅游內涵,開發大型文體活動,實現經營多樣化。
場館經營更需多元化
記者了解到,奧運場館的特殊優勢是人口眾多所帶來的旅游門票效應。李愛慶說,中國的特點是人口眾多,所以“鳥巢”和“水立方”目前單靠旅游收入便收支基本平衡。但參觀門票收入占比過高,收入結構存在風險。所以,在繼續打造奧運場館精品旅游項目的同時,要不斷豐富“鳥巢”、“水立方”的體育文化內涵,要全方位實現多元化經營。其中,“鳥巢”冰雪節和“水立方”的嬉水樂園是好的嘗試。
目前,“水立方”已經基本完成賽后改造,初步實現多元化經營。而“鳥巢”則在走邊開放邊改造、逐步完善功能、循序漸進地實現多元化經營之路。剛剛成功舉辦的新疆阿迪力“鳥巢”走鋼絲表演和高空生存,正在進行的遷移主火炬,籌備深入開發的“鳥巢”鋼結構建筑藝術游、“水立方”建筑探秘游等一系列地活動,都將極大地豐富了游客們的奧運體驗。
李愛慶透露,明年上半年,3萬平方米的奧運博物館還將落戶“鳥巢”。同時,“鳥巢”超過8萬平方米的區域,將用于奧運特色餐廳、紀念品零售以及包廂、賓館、會議會展等多種服務功能開發,改造工作正在按計劃逐步推進。
在場館賽后利用破題過程中,李愛慶的短期目標是逐漸降低旅游參觀收入在綜合收入中的比重。比如今年“水立方”的非旅游參觀收入升至4成,未來逐漸超過一半,實現全面盈利。
大型活動盈虧關乎命運
雖然奧運會后,“鳥巢”先后舉辦了意大利超級杯足球賽、世界車王爭霸賽以及大型景觀歌劇《圖蘭朵》等賽事和演出活動,“水立方”也舉辦過大大小小150多場活動。但是開發大型持續性的賽事卻是困難重重。
歐洲的足球五大聯賽、美國的NBA,都使得一大批體育場館不會虧損經營而且大多有盈余。但李愛慶認為,國內體育市場足球、籃球等大型競賽項目商業化價值低,中國的優勢項目又都不適宜在大型場館進行,而且票房偏低,難以持續性開展大型比賽。因此這就造成了國內大型高端體育賽事資源相對匱乏。此外,電視臺壟斷權造成賽事舉辦方不僅享受不到電視轉播權收入,還需要支付電視頻道費用,挫傷了賽事舉辦積極性。缺少持續重量級賽事,場館經營必須另辟蹊徑。
談到北京的奧運場館賽后利用效果,國際奧委會市場開發委員會主席海伯格嚴肅地說:“場館的潛力還沒有被完全發掘,比賽數量不夠多,內容還不夠豐富。”
“中國式”運營有優勢
不過,“鳥巢”、“水立方”的“中國式”運營也有巨大優勢。去年8月,北京市政府調整了“鳥巢”的運營管理模式,對國家體育場公司進行股份制改造,從原特許運營方中信聯合體手中接過運營權。有了政府的參與,場館運營方的壓力有所減輕。
為了讓場館走上更健康的生存道路,李愛慶說需要出臺更多優惠政策。他希望政府拓寬融資渠道,鼓勵社會資本投資體育場,支持場館運營公司進入資本市場,減免場館營業稅、所得稅等,給予其他體育文化公益性設施企業同樣的優惠政策。為了降低舉辦賽事活動的成本,他期望政府能給予大型體育文化項目一些補貼,并且降低大型活動的安保成本。
文章轉載請注明轉自《鋼結構招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