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國內的鋼廠來說,只要生產就能賺錢的時代過去了。面對上游原材料成本不斷上漲和下游需求不暢的雙重擠壓,鋼鐵行業的利潤率,一度比銀行存款利息還要低。
在這樣的尷尬狀況下,一些民營鋼鐵老板正在考慮甚至已經進行著轉型,而一些國有鋼鐵企業也開始“不務正業”,努力拓展著鋼鐵主業以外的產業板塊。
不過,生產鋼鐵真的賺不到錢了嗎?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首席分析師李世俊并不這樣認為。
“我們的優勢是熟悉鋼鐵,我們的劣勢也是太熟悉鋼鐵。”在日前舉行的一個鋼鐵會議上,李世俊就指出,要想找到鋼鐵賺錢的“藍海”,必須跳出鋼鐵看鋼鐵,尋找新的市場空間。
首先,鋼鐵企業可以跳出鋼鐵,從用鋼行業的發展看。李世俊指出,目前全球51%的鋼材用于建筑行業,盡管建筑用鋼一直被叫“產能過剩”,但實際上依然有不少我們國內的鋼廠還無法滿足的需求空間。
比如,我國的建筑主要是混凝土結構,而在“十二五”期間,建筑行業的一個趨勢就是發展鋼結構建筑,如今,中國的一些大型工程項目比如鳥巢、首都機場等,已經開始大規模運用鋼結構,這就需要強度更高的鋼材來匹配。
而目前國內的建筑用鋼在強度和耐腐蝕等各方面,與國外仍有很大的差距,很多功能材料也沒有形成完整的系列化,這些都可以通過鋼廠進一步的技術創新來完善。
我國的鋼鐵產品出口受到了越來越大的阻力,鋼廠就應該考慮擴大間接出口,研究出口市場廣闊的鋼材制成品所帶來的市場空間。事實上,我國的機電產品、鐵道建設用產品都有廣闊的出口市場,比如中國要在委內瑞拉承建鐵路,中石油要在非洲承建管線工程,而這些產品都主要由鋼鐵作為原材料。
因此他建議,鋼企應該“聯姻”機電產品、鋼軌、管線等出口大戶,實現“借船出海”。
其次,鋼鐵企業可以跳出鋼鐵,從資源能源的供應看。李世俊指出,目前全球各地的鋼材下游用戶都開始關注低碳走向,這必然也將帶動對鋼材需求的變化,如果在這方面研究上能夠搶先一步,也等于搶占了未來的市場。
比如日本的新日鐵就與日本郵船合作,率先開發出了油輪用的高耐腐蝕厚鋼板,這種鋼板的耐腐蝕性約為普通厚板的五倍,不用進行防腐蝕涂裝,也就不需要使用涂料和有機溶劑。國際海事組織已經將耐腐蝕鋼板列入大型油船貨油艙制造用材的強制規范,這就很可能形成日本鋼鐵企業獨家壟斷油船貨油艙鋼板供應的局面。
此外,鋼鐵企業還可以跳出鋼鐵,從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看。鋼鐵企業應該把眼光擴大到整個鋼鐵業的活動過程,從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去尋找差異化策略,為客戶提供解決方案,從材料供應商向綜合服務商轉變,才能獲得更高附加值。
“首先要站得高,用大視野看全局,然后就要沉下心來把規劃做實做細,”李世俊說,未來資源會越來越緊張,競爭也會越來越激烈,按照市場方向做強做專,才能找到“藍海”,這個對強大的公司來說,也是擺脫競爭對手的機會。
文章轉載請注明轉自《鋼結構招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