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矚目的無錫大劇院,繼去年底標志性的8片“翅膀”的鋼結構和土建主體完成后,目前正全面展開機電設備安裝、室內外裝飾以及沿湖駁岸等室外工程。3月23日從市公建中心獲悉,無錫大劇院工程建設將于國慶前后基本完成,轉入調試和試演階段。屆時,這只停落在蠡湖畔的“蝴蝶”,將像梁祝化蝶一樣讓高雅藝術“飛”入千家萬戶。
大劇院國慶前后基本完成,國外樂團已預約演出
3月23日在現場看到,林立的腳手架之間,宛若從地面生長出的8片巨大的乳白色鋼結構“翅膀”伸向空中,5片覆蓋在東側的大劇場上方,另外3片覆蓋西側的多功能演藝廳。工人們已開始對“翅膀”進行外包裝。兩組“翅膀”間,連接大劇場與多功能演藝廳的入口大廳正在進行橫梁澆筑。
“‘翅膀’頂部將安裝德國進口的鈦鋅面板,不僅輕薄,使用壽命更達到100年。”相關負責人介紹,“翅膀”下方也將包裹穿孔鋁板,“這總共需要兩萬六千多片三角形鋁板拼裝而成,其中超過九成的為雙曲面,在保證光線通透的同時,將使‘翅膀’造型更為圓潤逼真。”
“前后參與大劇院建設的單位有50多家,目前共有1300多工人奮戰在工地上,等6月份施工高峰期間將達到2000人左右。我們力爭在國慶前后基本完成大劇院工程建設。”相關負責人表示,落成后的大劇院不僅將成為無錫市民欣賞高雅藝術的殿堂,也將成為國際文化交流的平臺。目前已有芬蘭一家交響樂團和一家合唱團,通過芬蘭駐滬總領事館表達他們想來進行首場演出的意愿。
上萬組“重竹”各不相同,保證演出視聽效果
大劇院內部,工人們正在進行舞臺機械安裝。這一舞臺的設計別具特色,由主舞臺、兩個側舞臺及兩個后舞臺等5個升降舞臺組成,可借助機械設備的“挪移”,實現多幕歌劇場景的快速切換。
“大劇場將歌劇廳和音樂廳合二為一,要把聲音清晰地送到每個座位,對聲學要求特別高。”市公建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經過反復比選,大劇場內部裝飾創造性地采用了竹材加工而成的“重竹”。“竹材一般四到六年就可成材,分布也比較廣泛,選用竹材更為環保。竹材經過加工后,硬度完全符合聲學要求,成本也不超過同類的原木。”整個大劇場室內裝飾將由一萬多組共兩萬多片這樣的“重竹”拼裝完成。大劇場裝飾采用了弧線型的設計,一萬多組“重竹”造型各不相同,在通過數控加工后一一對號入座。
劇場內對背景噪音的控制也十分關鍵。負責大劇院機電安裝的中建安裝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不使設備工作時的噪音通過建筑結構傳遞到其他樓層,每個設備機房都安裝了隔震地板。
做鋼結構就像設計新飛機,多措施保障公共安全
如此大型的公共建筑,公眾以及演職人員的安全成為設計中的重心。為保證大劇院的防火安全,建設方采用了不少“新式武器”。“劇院高達幾十米,普通的消防噴淋設備難以派上用場,還容易大面積噴淋毀壞劇場內部裝飾。”市公建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大劇院內將安裝新式的“紅外水炮”,可通過紅外線自動跟蹤起火位置,定點滅火。另外在支撐8片“翅膀”的鋼結構斜支撐墻旁,也將分別配置8門消防水炮。“大劇場休息廳的入口處10多根柱子,也采用了進口超級防火材料進行粉刷,不僅可保證美觀而且阻燃時間達到3個小時。”
原本有單位提出使用像建橋一樣的鋼箱梁完成鋼結構“翅膀”,但用鋼量較大,加上建筑東西向設計并不對稱,鋼箱梁結構容易產生晃動,抗震性能不佳。在經過多輪優化后,才選擇了今天人們看到的空間網格結構“翅膀”。“先通過電腦進行了模擬檢測,然后制作實體模型,在一個密封的空間內通過吹風進行‘風洞試驗’,以檢測結構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受載力。這有點像設計新的飛機。”(金鐘)
文章轉載請注明轉自《鋼結構招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