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管理可以從道德和技術兩個層面劃分,前者是意識形態,是面上的普遍問題,后者是操作層面,是點上的具體問題。
2、管理者在企業運作中會發揮重大作用,但制度、企業經營環境等因素異常重要。個人道德之長,仍不能補救組織和技術之短。
3、領導重在引領方向、激勵和未雨綢繆,而管理者更加傾向于效率和精準,是高效執行和快速反應。
4、管理者首先是一個好教練,如果不用業務和專業的力量扶植員工,而單純依靠政治上的壓力和道德上的宣傳,假借行政官僚能力,結果只能是事與愿違。
5、經營之道在于陰陽的二元之道,所謂“一張一弛”之文武之道也。
6、訓練并督導員工是管理者的重要工作,要有理論的高度和執行的彈性度,前者強調標準,后者強調實效,然而綜合激勵考評是保障。
7、組織上的低能必然造成裝備上的落后,而裝備的落后會直接導致信息化的失敗。
8、任何管理工作中的偶然事件必須引起管理者足夠的重視,要通過小事,獲得變革創新的實效,即所謂防微杜漸。
9、管理者需要有謀略和戰略思維,而技能方面是第二位的,在戰略上深謀遠慮,而又精通各種戰術是基本要求。特別是信息化高管,需要有很強的領導才能,這是保證企業業務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0、信息部門的基層結構必須足夠的嚴密,基層管理者要實施可信的操作管制,已獲得標準化的技術能力和服務技能,嚴密的組織是信息化復合型隊伍戰斗力的保證。
11、戰術的優勢、技能的專業和密切的團隊協同聯系是信息部門基層組織的三項法寶。
12、嚴峻的紀律僅是管理工作的一面;另一方面則必需鼓舞士氣。員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這里起著重要的作用。
13、一支經常被敵人打得落花流水的部隊談不上自尊和自信,必勝的信念有賴于能力和技術,而能力和技術又來自平時的刻苦訓練。因此,信息部門領導要善于在閑時積累員工的專業技能,并通過嚴格的考核提升其能力,進而保證大項目來的的時候可以達到“召之即來,來則能戰”。
14、信息化項目中需要構建體系化的培訓機制,操練技術的主要著眼之點,可以說是用“辯證法”的原理來分解動作。每一個動作都有相對的兩個方面:理論(流程)和(步驟)操作的兩個部分,總而言之,既有明便有陽,有陽亦必有陰。
15、一個信息化項目的成敗并非完全決定于個人能力。除了要求員工擁熟技術以外,要充分注意到團隊成員之間的協同配合,當然,成員技能的多樣化也是非常重要的。
16、信息化是一項系統工程和配套工程,要想獲得較好的效果,常常會上升到政治層面,如改革既有的業務模式和流程等,而且必須一掃茍且拖沓的辦事作風,保證規格和數字的準確,才能取得預期的行政效率以與現代化的管理技術相配合。而且往來的各個機構,也必須同樣地注重實際。
17、信息化過程當中現代化的技術和古老的組織斷然不能相容,要不是新的技術推動組織趨于精確和嚴密,那就是松散的組織扼殺新的技術,二者必居其一。因此,信息化需要高層的重視,需要徹底革新的魄力。
18、信息化的變革既要有宏觀視覺,也要重視現實的承受度,小的變革積累,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大的變革效益是一種可行的發展模式。這就是變革的求實精神,求實精神還表現于使革新不與傳統距離過遠,更不大事聲張。
19、除了信息隊伍的素質以外,主帥的指揮才能是決定信息化項目勝利的核心因素之一。
20、管理者需要養成周密而細致的思考習慣,指揮員工投入項目工作之前,要習慣于風險管理,把各種條件以及可能發生的情況反復斟酌。一些事情看來細小,必須都在多方思量考慮之內。
21、信息化重大項目要善于打攻堅戰,敢于啃硬骨頭。戰術是使用精銳人員突破工作中的最大障礙,即變革涉及負面力量的重大防御線中突出的一角。這些地方是“消極勢力”防御的重點,常常具有地利的優勢,極難攻破。但是信息化隊伍中的“特種兵”部隊總是以出敵意外的方式迅速接近敵陣,迫使對方在慌亂中倉猝應戰,而使已方從不利轉為有利。獲得這樣的戰果,端賴于平日嚴格訓練下所養成的堅毅精神和適應各種抵觸說法的能力。
22、信息化領導者不是在理想上把事情做得至善至美,而是最能適應環境以發揮他的天才。他所以獲得成功的要點,在于他清醒的現實感。他看清并適應了當時的政治,而把專業技術作為必要的輔助,這是在當時的環境里唯一可以被允許的方案。
文章轉載請注明轉自《鋼結構招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