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跨海大橋青島海灣大橋通車 青島至黃島將省時20分鐘
海灣大橋將“青島、紅島、黃島”串聯起宏偉大青島
記者昨日探訪青島海灣大橋時獲悉,截至目前,山東高速集團投資建設經營的青島海灣大橋累計完成投資近90.5億元,累計完成占概算投資(95.3億元)的95%。
山東高速青島海灣大橋建設已進入最后沖刺階段,環氧瀝青鋼橋面鋪裝已全部完成,橋面鋪裝已完成88%;橋梁伸縮縫安裝工作已全面展開,防撞鋼護欄安裝、機電設施、收費站房建等附屬工程正在加緊施工。青島海灣大橋將于下月底建成通車。
世界第一跨海大橋青島海灣大橋6月底通車
昨天下午,記者前去海灣大橋探訪時看到,海灣大橋主題工程已進入最后施工階段,環氧瀝青鋼橋面鋪裝已全部完成,工人師傅正在進行最后的橋面鋪裝。
山東高速青島海灣大橋是我國目前國有獨資單一企業投資建設的最大規模的交通基礎設施項目,是我國北方冰凍海域首座特大型橋梁集群工程,是國道主干線青島至蘭州高速公路的起點段,是青島市規劃的東西跨海通道“一路、一橋、一隧”中的“一橋”,加上引橋和連接線,全長41.58km,為目前世界第一跨海大橋,其中一期工程全長28.88km,二期工程12.7km。
雙向六車道橋梁寬35米 行車速度80 km/h 基準期100年
工程起于青島東部的濱海大道,終于黃島側紅石崖與濟青高速南線順接,大橋為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兼城市快速路八車道,設計行車速度80 km/h,橋梁寬度35 m,設計基準期100年。大橋2007年5月全面開工,歷時四年,期間受地震、滸苔、臺風、極寒天氣等自然災害和國際金融危機、物價大幅度上漲波動等因素的影響,參建單位克服了重重困難,確保了工程建設的順利進行。
將縮小青島、紅島、黃島的時空距離
大橋建成后將成為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及青島市“環灣保護、擁灣發展”戰略中的重要交通樞紐,將縮短青島至黃島間路程近30公里,大大緩解超負荷運轉多年的環膠州灣高速公路的交通壓力,進一步完善青島市東西跨海交通聯系,擴大青島市城市骨架,縮小青島、紅島、黃島的時空距離。山東高速青島海灣大橋建成后將進一步奠定青島在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龍頭地位,為該區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以海帶陸、以陸促海、內外聯動的促進作用。
克服難關 質量第一
山東高速青島海灣大橋一期工程包括滄口、紅島和大沽河航道橋、海上非通航孔橋和路上引橋、黃島側接線工程和紅島連接線,李村河互通、紅島互通以及青島、紅島兩個主線收費站、李村河互通立交四個匝道收費站及管理設施。其中滄口航道橋和紅島航道橋采用主跨260m和120m稀索鋼斜拉橋,結構簡潔明快,具有獨創性。大沽河航道橋采用獨塔主跨260m自錨式鋼懸索橋,采用空間單索面,雙邊鋼箱梁+橫向連接箱結構,結構造型恢弘,氣勢磅礴,同類結構為國內首次采用。非通航孔橋采用跨徑60m雙幅分離整孔吊裝施工的連續梁,其施工工藝先進,設計合理,大大加快施工進度。西岸灘涂區采用跨徑50m移動模架施工的連續梁,基礎均采用水下鉆孔灌注樁。
大橋從1993年4月開始規劃研究,經歷了規劃、預可、工可、初設、施工圖設計和招投標等階段,至開工歷時13年零8個月,包括兩院院士、長江學者在內的數百名中外專家、學者為大橋付出了智慧和汗水。
山東高速青島海灣大橋受環保、通航、航空、氣候、水文、地形和地質結構條件的制約,建設條件復雜、工程技術難度大,有多項技術創新課題有待攻關。大橋所處海域海鹽量高、對結構耐久性有較高要求,環保要求很高;處于冰凍海域,年平均天然凍融循環次數為40~52次,處在寬淺海域上,長大海上橋梁施工方案和工藝的選擇存在很多困難。解決以上難題,必須依靠專家、相信科學,才能保證大橋建設的順利進展。
建四流路重慶路黑龍江路和海爾路四座個性立交橋
在大橋接線工程中,規劃設計單位沿線共設計了四座立交橋,分別是四流路立交橋、重慶路立交橋、黑龍江路立交橋和海爾路立交橋。據設計人員介紹,立交橋在選型上充分考慮了相交道路的功能定位,在交通分析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的交通節點采用不同的立交形式。
其中,四流路立交設計采用兩層半菱形立交形式,在充分利用勝利橋現狀的基礎上,跨鄭州路及四流中支路,保證了兩條主線直行方向的行車順暢;重慶路立交橋位于兩條快速路的交叉樞紐,設計采用五層全定向互通樞紐立交,兩條主線之間均采用定向匝道相接,充分保證立交整體交通功能。而黑龍江路及海爾路立交間距約1.7公里,立交節點設計與北側現狀海爾路至萬年泉路立交結合,實現了功能互補,降低了立交高度。
沿線設立三座主通航孔橋 建成后可節省時間20分鐘
青島海灣大橋東起環膠州灣高速李村河大橋北200米處,西端在黃島紅石崖與濟青高速南線連接,于2006年12月26日正式開工建設,2007年2月21日,成功澆筑第一根鉆孔灌注樁,大橋建設的歷史性帷幕就此揭開。6月底通車后,一座氣勢磅礴、壯麗雄偉的現代化標志性橋梁將屹立于美麗的膠州灣上。
文章轉載請注明轉自《鋼結構招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