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資、不上市、不借款”,拒絕通過“資本投機不勞而獲”,曾是遠大科技集團總裁張躍恪守了20余年的財務準則,卻被“聯手高盛原大中華區主席胡祖六,共同涉足可持續建筑”的消息打破。
隨之而來的,是遠大集團業務板塊的逐漸清晰,分拆成非電空調、空氣品質、可持續建筑(以下簡稱可建)以及能源利用四大板塊,并成立了相應的子公司。顯然,這是上市的前奏曲。
可建究竟是什么?在互聯網上曾經流傳一段經典的視頻:6天時間一棟15層的酒店從無到有,不需要任何廣告,這則視頻在海外瘋狂轉載,許多外國網友為中國的建設速度嘖嘖稱奇,而這就是遠大可建“魔力”的展現。速度只是一個表象,可建更重要的是減少對能源、資源的消耗,以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同時又有極高的抗震性能,抗震性能達到9度。
而張躍對資本市場的“抵觸”也因可建而改變。“兩三年內完成上市”,雖然張躍以“我不負責上市”為由推搪詳談細節,但在接受記者專訪時,還是給出了一個大致的時間界限。
那么,一直以“謹小慎微”著稱的張躍,何以此次打出了“上市”這張牌?“不是我們需要錢。我們已經16年沒跟銀行貸過款了。”張躍斬釘截鐵地否認資金緊張,“但是我們的加盟商需要大量資金,如果我們有很好的融資方式,就可以為加盟商打下資金基礎。”此處所言加盟商,并非加盟遠大集團所有產品,而只是加盟遠大的可建。
規;瘡椭
談及那座6天建成的酒店,張躍脫口而出:“別人是做不出來的。”顯然,張躍對自己團隊的高效甚是滿意。
而問及張躍6天的深層含義,他則以“怕下雨”帶過。“下雨也是有防范措施的,可以用薄膜覆蓋。但是我們的工人很嬌貴,很多女孩子都在工地現場。”實際上,張躍也心疼成本,“節省成本也是一個原因。我們租用的吊車很貴,按小時計價。”
網友眼球被占據,尚沉浸在“他是怎么做到”的疑問當中。而張躍已經開始了他的下一步戰略:向全世界復制可建。“我們要在全世界建100個工廠,大量復制技術、復制工廠、復制管理經營模式。”張躍說。
不過,這計劃中的100家工廠,并非憑借張躍一己之力。在“可建”方面,張躍一改既往“不合資”的做派,除長沙一家投資10億元建設的可建模塊廠是遠大獨資外,其余全部采取與加盟商合作的模式。
“可建采取加盟方式合資建廠,遠大以技術入股,僅占5%-10%股份,利潤方面也只抽取5%-10%。”把技術馬上分散出來,是張躍當前的愿望,“制造業不像IT行業,需要把技術牢牢地握在手里,形成壟斷,用技術再生技術,而是要讓技術迅速產生最大收益,加盟商才有實力擴大產業。”
雖然可建工廠率程度高達93%,但是“自動化程度并不高,還不足五成。”張躍解釋,“這是為了讓加盟商在初期快速收回投資。中國勞動力很豐富,用過多的自動化手段,對社會來說,未必是好事。”
實際上,在張躍既往的商業準則中,一直不提倡“快速擴張”。而對于此次違反常態的做法,張躍的解釋是:“只有這樣才有實力改變現有建筑的格局。我現在不說出來,賺的錢可能更多一些。但我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說出來,大家都來做,才能改變現有的建筑格局。”
“建筑使用了世界50%的資源,消耗了世界40%的能源”一直是張躍心頭的一大憂患。這也是為何可建剛一起步,就已經被張躍推上了“跑步前進”的節奏。到2011年底,遠大計劃的可建目標是“300萬平方米”。如果得以實現,可建將替代非電中央空調成為遠大的主業,至少占比50%。
目前,張躍的可建全球發展目標已經規劃到了2020年:成立合資公司100家,實現年建7億平方米的能力。
很多經濟人士也看好可建的前景,華寶證券分析師王行兵說:“‘十五’期間,鋼結構建筑實現每年20%—30%的增長是小意思。”“高層建筑是不適合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因為重心往上移對高層建筑而言是非常危險的,而鋼結構建筑能夠解決這一問題,且抗震性好,成本低。但是,目前中國的鋼結構建筑只有1%左右,而國外的比例已經很高了。所以鋼結構建筑的市場前景非常好。”
巨額利潤
“從股市融來的資金即便再大,也不會覺得開心,因為那不是自己的成就。如果經營不慎虧欠了股民,又會覺得是自己的罪過”,張躍曾以此為由拒絕上市。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分析,過去的遠大一直堅守不上市的原則,是因為以非電中央空調為主業的遠大,市場占有率已經很高,短期內很難實現快速擴張,而上市則需要企業能夠在短期內大幅度釋放效益。“遠大集團非電空調的全球市場占有率目前已經達到60%以上”,遠大可建科技有限公司國內銷中副總經理趙興元介紹。
在大部分人看來,節能是有經濟代價的,或者是以成本增加為先決條件。但是張躍卻想展現一個相反的觀點:節能恰恰會帶來經濟利益,帶來資源更有效的利用。
“也許以后全世界最富的人就是我。因為我能做全世界最節能、最舒適、最安全的建筑。并且用的是工廠化大規模生產的辦法。”雖然張躍自己也承認這是狂言,但他對此依舊興致蓬勃。
張躍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用以驗證他的言論:“我的購買者,大約可以用低20%的價格,買到與傳統建筑同樣質量的建筑。同時,可建還可以賺到20%的利潤。”如果以同等價格購買同等質量的可建,遠大最高可獲利“40%”,這也難怪張躍會以“巨額利潤”一詞形容可建的盈利性。
然而,壯語易言,但做起來卻并不輕松。“我們現在其實也很痛苦,想要做到效率很高、質量很好、成本很低,其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張躍直言其壓力,“在管理上,可建的復雜程度是做非電中央空調的無窮倍。真要做一棟好的建筑,比做10臺好的空調還要難。”
遠大“很多產品的研發都借助于外力,但可建的開發卻幾乎不借助外力。”這也是張躍的無奈之舉,遠大也曾經考察了日本、德國和美國的工廠化建筑、鋼結構建筑,張躍發現了一個問題:“他們的開發工程師離實踐太遠,任何一個小小的發明都要耗上幾個月甚至幾年來制作、來試驗,最后的結果就是沒有人有情緒再做這個。只有我們這樣的模式,我在這做主導,才可以達到這個目標。”張躍將其控制欲發揮的淋漓盡致,“我一吭聲,幾百名工人,天天不停地做試驗,任何一個想法,都可以在24小時之內實現。”
即便如此高效率的團隊,可建的研發,也還是消耗了張躍2年的時間。對于研發的資本投入,張躍不愿詳談,他認為“資本是把事情復雜化了。而且把大家的視線轉到錢上邊去,太俗氣了。”不過,按照張躍“每平米500元盈利”的算法,他表示2011年底完成300萬平米的建筑就能收回成本。“找回來了。”既是自言自語,也是告訴記者,“我們還是蠻會賺錢的。”
作者:徐建鳳
文章轉載請注明轉自《鋼結構招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