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會員登錄] 專業、專注、用心服務鋼結構行業!
  • 洛杉磯市沃爾特-迪斯尼音樂廳

    • 更新時間:2011-6-3 22:16:28  文章來源:互聯網
    • 責任編輯:鋼結構招聘網  本條信息瀏覽人次共有

     

        沃爾特·迪士尼音樂廳﹙Walt Disney Concert Hall﹚位于美國加州洛杉磯,是洛城音樂中心的第四座建物,由普利茲克建筑獎得主法蘭克·蓋瑞設計,這座在國際建筑界享有盛譽的建筑以“揚帆”為設計靈感。沃爾特-迪斯尼音樂廳主廳可容納2265席,還有266個座位的羅伊迪士尼劇院以及百余座位的小劇場。這座超現代的大型建筑成為了洛杉磯愛樂樂團的新家,同時它更是以其動人心魄的獨特外表成為美國第二大城市洛杉磯的新地標,成為一個音樂愛好者和旅游者共同膜拜的藝術殿堂。

     

    沃爾特-迪斯尼音樂廳

    沃爾特-迪斯尼音樂廳

     

        經歷16年波折、耗資2.74億美元修建的沃爾特·迪斯尼音樂廳2003年在洛杉磯市中心正式落成時,其獨特的外表引來的關注早已超過了他音樂廳本身。他的廳內設計上,就是認為欣賞音樂是一種全面體驗,并不僅局限于音響效果。因此在設計時充分考慮了演奏大廳內的視覺效果、溫度以及座椅的感覺等因素。大廳設計上,蓋里運用豐富的波浪線條設計天花板以營造出一個華麗的環形音樂殿堂。為使在不同位置的聽眾都能得到同樣的充分的音樂享受,音樂廳采納了日本著名聲學工程師永田穗的設計;廳內沒有陽臺式包廂,全部采用階梯式環形座位,坐在任何位置都沒有遮擋視線感覺。音樂廳的另一設計亮點是,在舞臺背后設計了一個12米高的巨型落地窗供自然采光,白天的音樂會則如同在露天舉行,窗外的行人過客也可駐足欣賞音樂廳內的演奏,室內室外融為一體,此一設計絕無僅有。觀者若沿著格蘭特大道行走,可以體會移步換景的妙境。

     

    沃爾特·迪斯尼音樂廳內部

     

        關于設計師弗蘭克·蓋里(Frank Gehry)

     

      1929 年,弗蘭克·蓋里(Frank Gehry)出生于加拿大多倫多,17歲時移民美國加州,如今他是享譽全球的建筑師。早在1991 年,蓋里就成為美國藝術與科學學會的一員;1989 年,他獲得被譽為建筑界“諾貝爾”獎的普利策建筑獎,同年被提名為在羅馬的美國建筑學會理事;1992 年,他獲得沃爾夫(Wolf)建筑藝術獎,并被提名為由日本藝術協會頒發的1992 年建筑界最高榮譽獎的領獎人。1994 年,他成為莉蓮·吉什終身貢獻藝術獎(Lillian GishAward)的第一位獲獎人。最近,美國《名利場》(Vanity Fair)雜志邀請了52 名著名建筑師和評論家提名從1980 年以來最重要的建筑,弗蘭克·蓋里以他設計的西班牙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 Guggenheim Museum)獲得民意測驗的最高分。所有重要的獎他差不多都拿了……


      三年前,蓋里應邀回到加拿大,在蒙特利爾市的一所學院開展工作室項目并做一個有關建筑的學術講座。在接受當地電視臺的采訪,被問及此行的原因時,他揶揄地答道“為了冰球!”冰球的意義大過講座,更加互動,更加強烈,因為與學生們有了真實的觸碰。當時,這位78 歲的建筑師確實全副武裝地出現在了球場上,嘴里叨叨著“我是終結者!”弗蘭克·蓋里酷愛冰球,9 歲就開始接觸這項運動。他早起溜冰上學,滑行在荒涼的、被冰覆蓋的道路上;課前打冰球,晨間課休時打冰球,午餐時間打冰球,下午課休時打冰球,放學后繼續打溜冰,然后在暮色中滑冰回家。弗蘭克·蓋里說,一旦我開始做一件事,我就必須要弄清楚它,我必須贏!


      游戲規則


      很多年以后,冰球出現在了蓋里的家具設計作品中,1992 年“本伍德家具”(Benwood Furniture)中的每一件都以一個冰球術語命名。就在人們建議“蘋果”或“父母的名字”的時候,蓋里說“嗨,那看起來不正是冰球球棍嘛!”蓋里覺得這里包含著北部加拿大的美學,尤其是他對于木材的情有獨鐘。


      蓋里成長于加拿大,他的祖父母擁有一家五金店,他在這里裁切管子、玻璃,刷涂料,因此培養出了對材料的真切體會與感受,在他看來,自己似乎是擁有了一家“糖果店”,色彩豐富又充滿了快樂。而爺爺也常常告訴他,什么是更好地使用材料的方式,什么是錯誤的,細到釘子的尺寸和重量。對材料的感受進入了蓋里的建筑。在他的建筑里,材料被充分展示,繩索、鏈節、波紋金屬、合板……


      不過,蓋里最初進入建筑學院的時候并不明確自己將成為一名建筑師,他同時還去藝術院校上課,并初露才華,而轉折點也在此刻發生了。蓋里的陶瓷老師邀請了一位著名的加州建筑師設計房屋,回憶第一次見面的情景,蓋里聲稱是“靈光一現”。這位建筑師穿著黑色正裝,打著黑色領帶,指揮人們移動墻面,推這個,挪那個,蓋里愛上了所有這一切!


      移動建筑


      建筑實踐的同時,蓋里也在試驗用紙板與合板制作家具,20世紀70 年代創作的包含了桌、椅、凳子、配飾的“ 簡易角”(Easy Edges)系列風行一時。之后,他繼續探索更加自由的形式,其中頗有神韻的莫過于1983 年限量版的魚形燈。他似乎從魚那里獲得了很多靈感,魚形建筑、魚形珠寶、魚形家居用品,魚形雕塑……不過,蓋里和魚的緣分出于偶然,某一次同事受邀重新創造一座希臘神廟引發了他的思考,“在人之前三億年是魚,向前回溯總會讓人覺得不安,向前三億年。為什么停滯在希臘呢?我因此開始在速寫本上描繪魚的形象,繼而,我開始意識到其中存在著某種東西。”


      或許正是因為這些不可測的“某種東西”在“作祟”,蓋里的設計有了不可言說的美妙和神秘。他開始在建筑當中大量使用弧線。最經典的例子莫過于西班牙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建筑的主要外飾材料是石灰巖與鈦金屬,前者用于棱角分明的建筑造型,后者用于更富雕塑性的造型。由鈦合金板覆蓋的不規則雙曲面(doubel curve)體量超離了慣常的建筑經驗。在臨水的一面,蓋里采用了橫向的波狀立面,既是對于水面波紋的呼應,同時,這種雙曲面不規則金屬表層的處理在陽光的映照下會產生不同的光影效果,避免了大尺度建筑北向的沉悶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會獲得不同的感受,人們覺得似乎整個建筑都在運動,充滿了能量。


      返璞歸真


      蓋里曾經感慨相較于建筑,自己更喜歡家具設計。原因在于家具設計的節奏很快,“先出草圖,次日制模,兩到三周后就可以坐在完成的家具上把玩、感受它了!” 而實現一座建筑則曠日持久,“迪斯尼音樂廳歷時8 年”。


      這座在國際建筑界享有盛譽的建筑以“揚帆”為設計靈感。外墻由意大利石灰巖與不銹鋼材料覆蓋,觀者若沿著格蘭特大道行走,“途經周邊的花園及廣場、音樂廳彎曲及折疊的不銹鋼外部會配合其坐向呈現不同的雕塑造型,可謂移步換景。”蓋里在紐約巴德學院設計的理查·B·菲謝表演藝術中心則形如一只巨大的甲殼蟲,陽光投射在銀色的金屬外表層上,它似乎扇動薄翼展翅欲飛。


      這一切革命性的變化都與技術的演進相關。電腦輔助三維交互應用(CATIA)使蓋里得以將自己的想象力兌換為現實——建筑的可塑性大大增強了。而如今,這位“努力在每個項目中做到最好”的建筑師開始更多關注音樂、文化、生物、哲學等科學領域,思考“我們為什么需要建筑”。他在最新的建筑“阿布扎比古根海姆博物館”中大量運用了木材和鑄混凝土,蓋里稱其為“返璞歸真”。試圖在高速路上找尋失落的人性。這位創造了一系列建筑奇觀的建筑師認真地對我說,“我們不可能隨心所欲。”


    文章轉載請注明轉自《鋼結構招聘網
    分享到:
    關閉窗口
    行業資訊相關文章
      熱點文章
      欧美最猛性xxxxx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