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的建筑業,可謂“大腕”云集:既有被稱為“國家隊”的中建三局、中國一冶、中鐵大橋局、中交二航局,還有武漢“地方隊”:市政、武建和本土生長起來的民企山河集團、新八集團等等。它們建過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樓,創造過世界最快的施工速度,令全球同行矚目。
建世界頂尖的建筑 創全球最快施工紀錄
武漢建筑企業的“尖板眼”不少,特別是近30年來,曾創下多項之最:
“世界第一高樓”——上海環球金融中心;
世界首家鋼結構七星級酒店——巴基斯坦人馬座;
國內最大公共建筑單體——中央電視臺新臺址;
香港第一高樓——118層的香港環球貿易廣場;
“世界上最大空中花園”——深圳證券交易所運營中心,聳立在空中的“漂浮平臺”面積達1.58萬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懸挑結構建筑;
全球最高的全鋼結構發射塔——高388米的河南廣電發射塔;
我國首個也是最大的客運火車站、世界首個“橋建合一”的火車站——武廣客運專線武漢站;
即將建設的武漢新地標——高606米的綠地中心,系世界第三、中國第二、華中第一高樓。
(以上建設單位為中建三局)
全球最具創意之一的國家體育館(鳥巢)鋼結構;
被稱為“亞洲桅桿”的我國首座,也是最高的大型鋼筋混凝土結構電視塔——龜山電視塔;
中國第一座智能大廈——廈門中閩大廈;
我國規模最大的光纖光纜生產基地——武漢長飛光纖光纜廠;
世界線材軋制速度最快的武鋼高速線材廠;
武漢二環線漢口段竹葉山立交,系陸地上跨度最大的跨鐵路斜拉橋(跨京廣鐵路橋)、武漢最大的立交橋;
孟加拉首都達卡市第一座立交橋——摩哈卡利立交橋。
(以上建設單位為中國一冶,由其建設的鋼鐵生產項目生產能力,占全國鋼鐵產能的十分之一。)
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
世界最大跨徑鋼拱橋重慶朝天門大橋等工程;
世界首座跨徑超千米的斜拉橋蘇通長江大橋;
長江上首座現代化大型煤港——蕪湖裕溪口煤港;
世界上最大河口整治工程——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
國內首座無遮掩外海人工島——南通洋口港人工島。
(以上建設單位為中交二航局,國內承建內河港口碼頭最多。)
當然,國內建橋最“牛”的,還得數中鐵大橋局,其58年來,設計和建造了1200多座橋梁,位居全國同行之首。
有意思的是,上世紀80年代的“深圳速度”歸屬頗有爭議:首先是中國一冶5天一層樓的建設速度,被當時媒體稱為“深圳速度”。后來,該速度被中建三局多次刷新,從3天一層,到兩天半一層,到兩天一層。
進入新世紀后,中建三局在廣州西塔鋼結構工程施工中,兩天一層樓的速度,創造了當前世界施工速度最快的紀錄。不過,有一點是沒有爭議的,“深圳速度”和施工最快的世界紀錄,都是武漢建筑企業創造的。
到海外市場找飯吃 涉足全球近30個國家和地區
武漢的城市建設如火如荼,武漢的建筑企業卻遠遠沒“吃飽”,行業領跑者均轉戰海外30多個國家和地區,收獲頗豐。
近年來,
中建三局足跡涉及巴基斯坦、阿聯酋、印度尼西亞、也門等,彰顯了卓越的品牌實力。
2005年,中國一冶海外營銷總額突破了108億人民幣,而其在國內承建的工程總額則為70多億元。目前,一冶的建設足跡已遍布2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中鐵大橋局先后在20多個國家和地區承攬工程,2004年入選美國《工程新聞記錄》評選的世界最大225家國際承包商,同時,被評選國際十大橋梁承包商。
武漢建筑企業承包的項目類型,已經實現從單一的勞務輸出、工程承包向施工總承包以及項目投資商轉變;項目所在的行業也從冶金行業拓展到民用建筑、基礎設施開發、石油、化工、電力、路橋、鐵路、環保等領域。
“武漢速度”舉世罕見
交通有望重回全國一流城市行列
近年來,武漢基礎城市建設開始加速。目前,全市13條快速路、20條城市主干道、6條軌道線同時開工建設。交通專家胡潤洲稱,這種建設規模和速度,在世界城市建設歷史上絕無僅有!沒有武漢建筑行業雄厚的實力,這些工程很難同時展開。
胡潤洲是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武漢分院城市交通管理研究所所長,在武漢生活了50多年。他給記者列出了一張清單:
北京1957年建成第一條地鐵線,本世紀初建設加速,2008年承辦奧運前才形成網絡;
上海1958年著手修地鐵,上世紀80年代末期建成第一條地鐵線,世博會前初步形成網絡;
廣州1958年著手修地鐵,上世紀90年代初建成第一條地鐵線,上世紀末初步形成網絡。
同這些城市相比,武漢地鐵建設落后了數十年。但是,本世紀之后,武漢軌道交通和快速路建設開始迅猛發力。7年之后,武漢7條軌道線組成的網絡建成后,交通功能與這些城市相比,將毫不遜色。
至今年9月底,武漢首批BT項目——武漢大道(黃浦大街-金橋大道快速通道)、二環線漢口段、白沙洲大道、沙湖大橋等4大工程,都將陸續按預定工期竣工通車。城建部門透露,早在2008年,4大項目就已列入我市在建計劃,但受制于資金壓力一直未能啟動。后來改用BT模式建設,至少讓市民提前3年享用這“三路一橋”。
“BT”是政府利用非政府資金,來進行非經營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一種融資模式。投資方完成工程建設并通過驗收后,再將工程移交給政府,最后由政府按約定價格分期付款給投資方。
近幾年,在武漢沖刺國家中心城市及國家收緊銀根的多重背景下,BT模式憑借“保障資金、工期更快”等優勢,已成為武漢城建融資的主流模式。如今,中建股份、中交集團、中鐵股份、中鐵建等與武漢淵源深厚的央企,紛紛采取BT等新模式搶灘武漢城建市場,協議投資額超過400億元。
城建部門稱,從施工進度來看,BT項目是目前武漢在建的重點城建工程中最快的,這在武漢擁堵的交通格局下尤為可貴。對此,胡潤洲興奮地說:“我堅信,經過建設之后,武漢交通將很快重新回到全國一流城市的行列!”
工程院院士就有11位 “設計之都”名不虛傳
大量建筑企業聚集,刺激了工程勘察設計等相關行業的發展。去年,武漢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提出“大力發展工業設計、工程設計等產業,著力打造工程設計之都”,明確要求“把工程設計產業與金融、現代物流等一并列為武漢市現代服務業的重點發展產業”。
在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這一要求,武漢是有一定底氣的。截止去年底,武漢有工程勘察設計單位364家,其中具甲級資質企業144家,從業人員超過6萬人。去年全行業綜合產值接近485億元,位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
截止到2009年6月,武漢工程勘察設計企業中已經獲得工程設計綜合甲級資質的單位6家,工程勘察綜合甲級資質的單位12家,數量居全國第二;進入全國設計行業百強的企業有10家,數量并列全國第二。
武漢勘察設計行業擁有專業技術人員3.19萬人,其中高級職稱人員1.09萬人,工程類院士11名,工程勘察設計大師27位。
經過多年的發展積淀,武漢勘察設計行業擁有了一批在國內外知名的品牌設計產品和核心技術,包括大型橋梁、高壩水利、超大容量水力發電、高速鐵路、過江隧道、高速公路、城市軌道交通、火車站房、港口航道、水環境和水處理、地下空間、地源熱泵、鋼鐵、汽車、化工等領域,服務市場遍及全國各地及海外。
去年,在海外市場,武漢工程設計企業簽訂承包工程勞務合同總金額達58億元,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營業額達到38億元,工程設計成為武漢服務貿易出口的第一大行業。
文章轉載請注明轉自《鋼結構招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