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目前使用的標準發布于2006年,不同鋼板厚度有0.45至2.6㎜多種允許誤差值。通常而言,國標五年修改一次。武漢標準化研究院有專家也表示,在新一輪標準修訂時應根據現實情況予以調整。
而在近日,在某倉庫進行鋼材交易的消費者稱,無論選擇什么方法,都買不到足量的鋼材,橫豎都會吃虧。而其在某武漢某公司購買的4種型號開平板X噸,后經質檢人員實測,該先生購買的標厚3.75mm的鋼板,實測厚3.37-3.48mm;標厚5.75mm的,實測厚5.49-5.55mm,另外兩種鋼板也都比標注數“瘦身”,但厚度誤差正好卡在國家標準允許±0.45的偏差臨界值上,差重X噸,誤差約4%,而其也因此多掏了3.6萬元。
對此,某公司認為,國家標準允許4%的誤差存在,該公司沒有違規。
過磅差重;按體積算有誤差;按鋼卷標簽結算,還是不夠分量。而厚度的毫厘之差,可“增收”上萬元。一些鋼材廠商以此“玩巧”大肆牟利,市場監管部門卻無可奈何,盡管江岸某工商所對此事進行調節,但雙方無法達成和解,某先生不得不尋求司法途徑維權。
該先生稱,“鋼材計重涉及進貨、交運、交貨多個環節,過磅計重的確不方便,也難統一,國家標準允許的誤差范圍太大了。”
此外在某倉庫買過鋼材的另一位先生給出了否定的回答。他向工商人員投訴說,他購買了X鋼材,過磅稱重為X噸。在鋼材厚度不足的情況下,地磅稱出每塊鋼板竟比理論值還要重100公斤,差價X元。后經雙方協商,獲賠一半的差額。
按鋼材標簽標示的重量交易,能保證買家利益嗎?答案依然是否定的。
武漢某鋼結構公司在該市場購買鋼卷,標簽重量為X噸。但實際相差4.24噸,多付貨款X元。經岱山工商所調查,發現缺重屬實。經調解,賣方賠付了X元。
據某部門統計,近1年多來,反映661倉庫鋼材交易投訴18起,其中鋼材差秤投訴10起,遠遠超過對鋼材質量等的投訴。
投訴鋼材差秤的范圍在1%-20%,爭議金額累計達10余萬元。由于部分缺重投訴,貨物已離場,證據不足,經某工商所協調挽回的爭議金額近3萬元。
針對此種情況,某工商所約談某倉庫鋼材市場管理方,整改過磅服務,協同計量部門加強地磅及掛鉤磅的管理,指導經營戶規范交易合同,明確交貨計重約定。
一些消費者表示,國家標準允許4%的誤差,應該作調整,否則每筆交易,都是買家吃虧。
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專家稱,我國鋼板,特別是用于建筑領域的鋼板允許偏差的浮動范圍偏大,橋梁或樓層的承重能力會受影響,從嚴格的角度講,標準的彈性不宜過大。
文章轉載請注明轉自《鋼結構招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