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內外協調統一:最后的現代主義建筑大師 貝聿銘
貝聿銘,美籍華人建筑師,1983年普利茲克獎得主,被譽為“最后一個現代主義建筑大師”。貝聿銘為蘇州望族之后,出生于民初廣東省廣州市,父親貝祖貽曾任中華民國中央銀行總裁,也是中國銀行創始人之一。貝聿銘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筑,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中國香港中國銀行大廈,蘇州博物館,近期作品有卡達杜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他還與與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合作,為中國培養、培訓建筑設計師,為推進中國建筑現代化作出重要貢獻。
貝聿銘設計的許多大型建筑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位于華盛頓市的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法國巴黎盧浮宮擴建工程、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大廈等作品為世界建筑史留下經典杰作。1999年在北京建成的中國銀行總部大廈是貝聿銘建筑設汁生涯中的最后一項大型建筑設計項目,耗時七年,大樓的—磚一木,—水—石皆凝聚著他的心血。該大廈樓內有園,似北京四合院,園內水池中自云南石林采來的黑石分布有致,兩側竹叢相映成趣,在空間組織上將中國傳統設計手法運用得十分精到。
作品展示:
法國巴黎盧浮宮擴建工程 盧浮宮院內的玻璃金字塔
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
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大廈
貝聿銘認為:“建筑是—種社會藝術的形式。”在他的任何設計中都不會放松協調、純化、升華這種關系的努力。在設計時他對空間和形式常常都做多種探求,賦予它們既能適應其內容又不相互雷同的建筑風貌。
貝聿銘具有統觀全局的設計思想,他說:“建筑設計中有三點必須予以重視:首先是建筑與其環境的結合;其次是空間與形式的處理;第三是為使用者著想,解決好功能問題。……正是這一點,前輩大師們是不夠重視的。”
貝聿銘的設計創造出了承前啟后的建筑風格,他注意純化建筑物的體型、盡可能去掉那些中間的、過渡的、幾何特性不確定的組成部分。使他設計的空間形象具有鮮明的屬性。另外,他的設計還具有強烈生動的雕塑性和明快活躍的時代感。以及被繪畫、雕塑作品加強的藝術性。貝聿銘建筑設計中的室內設計部分幾乎均由他本人設計以保證內外的諧調統一。
身為現代主義建筑大師,貝聿銘的建筑物四十余年來始終秉持著現代建筑的傳統,貝聿銘堅信建筑不是流行風尚,不可能時刻變化招取寵,建筑是千秋大業,要對社會歷史負責。他持續地對形式,空間,建材與技術研究探討,使作品更多樣性,更優秀。他從不為自己的設計辯說,從不自己執筆闡釋解析作品觀念,他認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綜合貝聿銘個人所獲的的重要獎項包括1979年美國建筑學會金獎,1981年法國建筑學金獎,1989年日本帝賞獎,1983年第五屆普利茲克獎,及年里根總統頒予的自由獎章等等。
文章轉載請注明轉自《鋼結構招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