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會員登錄] 專業、專注、用心服務鋼結構行業!
  • 鋼鐵勁旅打造“南站奇跡”——南京南站建設紀實

    • 更新時間:2011-6-27 20:05:06  文章來源:南京日報
    • 責任編輯:鋼結構招聘網  本條信息瀏覽人次共有

     

      經過兩年多的艱苦建設,京滬高鐵五大客運樞紐站之一的南京南站即將正式啟用。


      總建筑面積45.8萬平方米,擁有3場28條高速站線,規模為南京火車站的6倍,年客運流量達8000萬人次南京南站是一個“巨無霸”級的建筑,磅礴的氣勢,中西合璧的風格,使其成為南京當之無愧的新地標,也是中國鐵路站房工程建設的新標桿。

     

        承擔南京南站鋼結構和機電安裝兩大工程,中建安裝公司以自身的實力,樹立了中國鐵路站房工程建設的新標桿。

     

    南京南站

    南京南站

    南京南站

    南京南站

     

      南站崛起的背后,凝聚著一支鋼鐵勁旅的智慧和心血。2009年初成功中標京滬高鐵南京南站站房工程后,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就將其列為“一號工程”,各路精兵強將、各種機械設備、雄厚的技術資源和資金,源源不斷流向南站。中國建筑旗下的第八工程局憑借其在蘇浙滬市場的傳統優勢,以在滬、寧的4個子公司為依托,成立了總包項目部。八局旗下的中建工業設備安裝有限公司,承攬了南站站房的鋼結構與機電安裝兩大工程。


      秉承著“令行禁止、使命必達”的鐵軍精神,中建安裝公司上下團結一致,克服了工期緊、技術難度高等一系列難關,在南站的建設進程中寫下了一個精彩的篇章。


      “這是一支特別能戰斗的隊伍,為南站的如期交付做出了巨大貢獻!”上海鐵路局南京南站建設指揮部指揮王志立如此評價。


      大跨度高空網架結構滑移綜合技術,堪稱領先。


      科學組織高效施工,舉全力打造南京南站


      以南站為家,鐵軍精神在這里傳承


      技術創新助鐵軍攻堅克難


      作為目前我國規模最大的高速客運站之一,南京南站的建設進程舉國關注。


      2009年4月,中建安裝南京南站項目部成立。“舉全公司之力建設好南京南站!”公司董事長羅能鎮一聲令下,計劃會、研討會、分工會、動員會、簽訂責任狀……安裝公司上下同心,精兵強將向南站迅速調集,各種資源向南站快速集中,施工組織緊張有序,工程推進科學高效,在南站工程的鋼結構施工和機電安裝施工中,中建安裝打了兩場漂亮的戰役。


      南站站房工程大面積采用鋼結構,11萬余噸的用鋼量,是北京“鳥巢”的4.2倍!鋼結構構件總量達4萬多件,結構形式多,安裝體量大,再加上工期要求緊,交叉作業多,協調的難度非常大。在這場戰役中,這支鐵軍用了實際不到4個月的時間,完成了近8萬多噸鋼結構的安裝量,創造了當之無愧的“南京速度”。今年2月20日,南站站房工程主體結構正式封頂。


      中建安裝組建的第三架子隊是南站站房機電安裝任務的主體責任單位,承擔著機電安裝總承包的職責。偌大的南站現場,成千上萬的管線排布錯綜復雜,再加上南站工程系統龐大,各工程交叉作業多,機電常常要為土建、裝飾等讓路,很多工程都要邊干邊改;更嚴峻的考驗是:原計劃今年8月20日完成的機電安裝工程,因工期要求被提前到5月30日!這支由“80后”組成的隊伍卻始終充滿激情,圓滿完成了各項施工任務。


      今年3月底,南站掀起以工程竣工、鑄造精品為目標的“大干60天,全面實現5.30目標”的熱潮,中建安裝南站項目部也積極參與到這股建設熱潮中,為南站的順利交工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南站站房的建設,不僅難在復雜的現場協調與施工管理,在技術上也面臨許多從未有過的困難。


      最大的難題是為南站站房“上梁”。


      據介紹,南站安裝屋頂網架鋼結構,就好比老百姓蓋房子上梁,屋蓋網架的滑移安裝,類似于俄羅斯方塊游戲,需要單邊一塊塊滑移拼裝起來?傊亓砍^8000噸、面積9.4萬平方米的南站屋頂網架,由2.4萬根鋼材與桿件組成,相當于13個足球場那么大,體量規模與安裝難度均為國內建筑罕見。


      南站的“梁”能不能“上”得好,引起了中建總公司、中建股份、八局、項目部各級領導的高度關注。中建股份公司技術中心派出技術團隊來寧,技術攻關組建立了包含屋蓋網架、結構下部桁架體系、臨時支撐體系等所有功能單元的整體幾何模型,對屋蓋網架各功能單元鋼構件的應力和變形,各種理論數據進行高仿真結構性能計算,對高空拼裝平臺和滑移軌道支撐進行優化設計。


      經過反復研究和多方論證,技術組選擇了目前世界上難度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分單元拼裝高空滑移法施工,并大膽將國際上最先進的數字液壓控制技術應用于屋蓋網架滑移,自主開發了高精度同步數控液壓爬行機器人,可以使鋼軌滑動的兩端平行誤差小于10微米。


      這些高新技術的研發應用,為《南京南站站房工程屋蓋網架滑移施工方案》提供了縝密的科學依據。該方案于2010年7月18日通過了中國工程院國內頂尖專家的集體論證,獲得了充分肯定。


      2010年10月22日,南站站房鋼結構屋蓋網架成功實施了首次滑移,很多建設者激動得熱淚盈眶,因為這不僅標志著站房主體結構施工正式進入了封頂階段,也標志著一個世界級建筑奇跡的誕生。


      “屋蓋網架滑移的另一個重大意義是,為時間緊迫的南站工程縮短了至少3個月的工期,是保證南站工期的最關鍵所在。”王志立說,如果不采用滑移方案,而借助傳統腳手架直接拼裝屋蓋,在拼裝階段,被腳手架占滿的大堂很難為其他工程的交叉作業提供空間,此外,腳手架的搭、拆也要耗費較長時間的工期。


      中建安裝公司的技術實力,在南站工程的施工中有更多的表現:


      南京南站所用的鋼板中,超過50毫米的厚鋼板占鋼材總量的60%,最厚甚至達到180毫米。鋼板厚了焊接難,Z向性能不穩定,層與層之間容易拉裂,國內外同類施工中的教訓比比皆是。為了焊接好厚鋼板,中建安裝堅持選用大型鋼廠的原材料,使Z向耐受力遠高于一般建筑要求,光是對厚鋼板的焊接工藝評定就做了140多項。


      在南站的機電安裝工程中,一些環保材料和環保技術也被廣泛運用。部分新風機組設置排風全熱回收裝置,充分利用空調系統排風中的能量預冷或預熱新風;高架層采用分層空調方式,營造局部微氣候,僅保證距地面2.5米高的人員活動空間的溫濕度,有效降低能耗;所有燈具安裝都采用綠色節能的環保燈具,如高效金屬鹵化物燈、T5熒光燈管和LED照明燈具,均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作為京滬高鐵關鍵控制性工程,南站是中國建筑旗下公司展示技術實力、推進科技創新的廣闊舞臺,目前,已完成3項查新報告、2項工法和1項專利,形成2項課題報告。


      夜間依舊燈火通明的建設工地。


      電光石火中,工人們日夜奮戰。


      南站候車層。


      “搞好一項工程,關鍵靠團隊。”在王志立的眼中,中建安裝就是這樣一支充滿戰斗力的團隊。在南站建設的兩年多時間里,中建安裝的建設者們擰成一股繩,以南站項目部為家,不辭辛勞,日夜奮戰,鐵軍精神在這里得到了充分傳承。


      從2009年初擔任中建股份京滬高鐵南京南站站房工程項目副經理開始,項興元就把家安在了站房工地現場。當初接手這項任務時,他就知道這是個“燙手的山芋”要在實際不到6個月的時間里完成8萬噸鋼結構的生產和安裝,在業內被視為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項興元卻帶領大家,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工程”。2010年7月25日,當最后一根鋼梁順利吊裝完成,南京南站站房的主體鋼結構如期交工。


      月均完成1.3萬噸的鋼結構安裝,如此大體量的工程,在業內十分罕見。日積月累超負荷的工作強度也曾累倒了這位強壯的漢子。去年4月,為了給750噸履帶吊進場鋪設道路,項興元帶領施工人員,對履帶吊進場的通道進行集中清理。通道打通后,他卻因為持續兩天高燒不退加上疲勞過度,昏倒在現場。醫生建議他住院觀察,他卻很快出院,又投入了工作。


      第三架子隊隊長莊桂成,從2009年6月站房第一根地腳螺栓預埋至今,就幾乎天天泡在工地。南站至今流傳著一段關于他“三顧茅廬”的佳話。為了屋蓋滑移成功,他專程到東南大學邀請鋼結構行業知名的郭教授到現場作具體指導,但郭教授因教學任務和擔當國內幾個重大項目的顧問工作,非常忙碌。莊桂成一次又一次地登門拜訪,一次又一次地邀請。被他的誠意感動,郭教授最終參與了屋蓋滑移的技術論證。


      架子隊70%的管理人員都是“80后”的獨生子女,這給莊桂成的管理工作增加了不小的難度。為了打造出一支鋼鐵勁旅,莊桂成注重培養這些年輕人繼承和發揚敢打硬拼、勇于勝利的鐵軍精神。在他的影響下,項目上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青年骨干。


      作為第三架子隊的副隊長,“80后”羅錦波肩上扛著南站站房約60%的機電安裝任務。2009年3月,新婚不久的羅錦波正式進入南京南站項目部,兩年多來與同事共同打拼,一心撲在工地上,結婚至今還沒回過一次老家。


      當初投標時,站房的機電安裝工程計劃用一年半的時間完成,但后來工期一再被壓縮,交付時間一再提前。工期的變動將原計劃的施工投入、人員安排全部打亂,也“逼”著羅錦波不斷進行大量的重新協調工作,但這位年輕人帶領團隊如期完成了施工任務。


      2009年5月,收到公司調令的馮國軍放棄在濟南優越的工作條件,吻別才10個月大的女兒,只身一人來到南京,擔當起了第三架子隊鋼結構專業的技術負責人。


      一到現場,馮國軍就帶領工程技術人員投入到各類技術方案編制工作中,常常是白天盯現場,及時解決現場技術難題,晚上加班加點編寫方案,有時甚至是通宵達旦。他領銜的技術組攻克了一系列難題,按時完成了包括地下室底板及地鐵頂板上大型行走式塔吊軌道鋪設、塔吊安裝、行走式塔吊互裝互拆、大型履帶吊移動吊裝等技術方案的編制,并在多次的專家論證會上得到了肯定,他本人也成為南站小有名氣的鋼結構專家。


      在南站的建設隊伍中,還出現了一名特殊的“大學生農民工”鄭海龍。進入南站項目勞務隊伍之前,鄭海龍只是一名剛剛畢業一年的大學生,考研未成,就業不順。為了不給經濟拮據的家庭增加負擔,他選擇了一家建筑施工單位、同時也是一家“勞務分包”單位就業,受公司派遣來到南站。


      初上工地,小鄭和工友們一樣,干的都是施工一線的體力活。但在工作中,他總能“發現”一些省心省力的好辦法,不僅讓工友們刮目相看,也引起了管理方的注意,入職不到3個月,他就被分包負責人委以技術員的重任。他不僅對多項方案進行了優化和改進,還積極發動幾位經驗豐富的班組長成立分包隊伍的“技術咨詢組”,為團隊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雖然很多人認為,大學生當“農民工”太不值了,可鄭海龍卻為參與了南站這樣的大項目建設深感自豪。他相信,無論在哪里,只要一如既往堅持學習,就能把自己打造成“鉆石級”的技術能手。

        本報通訊員 唐影 張玉虎 劉輝 袁豐寶
      本報記者 李思穎


    文章轉載請注明轉自《鋼結構招聘網
    分享到:
    關閉窗口
    行業資訊相關文章
      熱點文章
      欧美最猛性xxxxx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