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會員登錄] 專業、專注、用心服務鋼結構行業!
  • 上海建工集團職工助力城市美麗“蝶變”紀事

    • 更新時間:2011-8-4 9:18:59  文章來源:東方網
    • 責任編輯:鋼結構招聘網www.mygjg.com  本條信息瀏覽人次共有

     

      從代表上海形象的東方明珠到象征申城高度的環球金融中心;從F1賽車飛馳的上海國際賽車場到泳壇巨星劈波斬浪的東方體育中心;從屹立在珠江之畔的廣州新電視塔到遠在伊斯蘭堡的中巴友誼中心,這些赫赫有名的建筑背后,活躍著一批批默默奉獻的身影上海建工人。


      如今,建工人的足跡不僅遍布申城,更輻射到國內各地甚至遠赴海外,用他們的汗水和智慧在中國乃至世界建筑史上書寫著一個個不朽的傳奇。


      上海篇


      工地上忙碌著“不回家的人”


      幾十年前,說到上海也許人們只知道一條南京路,可是今天,東方明珠、環球金融中心、東方體育中心……上海的新地標層出不窮,當你身處城市之巔俯瞰時,你可曾想到是一群群“不回家的人”為這座可愛的城市打造了如此炫目的名片。


      把家安在工地上


      早晨7點30分,陳海華照例來到東方體育中心,帶著幾名同事繞著偌大的場館巡視一番,這是中心落成后他每天的“必修課”。兩年來,從挖土機挖起第一抓土到工人鋪完最后一塊磚,他都親眼見證,這座美輪美奐的建筑是40歲的他第一次擔任項目經理創造出的“杰作”。


      “干建筑的都是要工地不要家”,這句建工人常拿來自嘲的話放在被同事稱為“工作狂”的陳海華身上再合適不過了。從2003年開始至今,陳海華基本沒有休過一個正式的假期。2008年底,作為第14屆世界游泳錦標賽的舉辦場館,東方體育中心項目破土動工,陳海華也徹底把家安在了工地上。


      項目建筑總面積超過6萬平方米,但是竣工期卻不斷提前,實際留給陳海華的只有短短16個月。“每天都睡不好覺,剛合上眼就想到哪里還不放心,下床去工地轉一圈。”陳海華說。那是60萬立方米基坑開挖的時候,由于采取了無支撐體系新技術,施工稍有不慎就可能坍塌。為了不出一絲一毫的紕漏,在基坑開挖的一個半月時間里,陳海華每天都守在施工現場,灰里來泥里去,一天下來灰頭土臉。


      在工地上陳海華是“大管家”,可在家里卻成了“甩手掌柜”,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交給了妻子,就連換洗衣服不夠了陳海華都抽不出時間回家,一個電話讓妻子給送了過來。“每次見到我的時候她都想抱怨,可說不上兩句話,我就急著轉身回工地了,她想罵都罵不著我。”如今,世游賽都閉幕了,但陳海華卻又成了“空中飛人”,鄭州的新項目已然開始,而他還要兼顧著東方體育中心的后期維護,提起家庭,陳海華一臉抱歉地苦笑:“等休假了,我主動請求"組織"批評我。”


      我以“上海中心”為中心


      每天上班之前,孫海東都會抬頭看著一街之隔、高聳入云的環球金融中心,注視幾秒后喃喃自語:“快了,很快就超過它了。”他的面前,是一片巨大的鋼筋林立的施工現場,這里,將誕生上海高度的新標桿上海中心。


      上海一建承擔了上海中心大廈的主體結構項目,作為項目部的成員之一,26歲的孫海東已經是施工經理了。年紀輕,沖勁就足,每天早上5點多,小孫就跟著其他工人一起起床洗漱了。6點一到,幾百名工人浩浩蕩蕩地鋪向工地的各個角落,而他的位置常常是在工地的最高點核心筒。時間進入7月,上海中心已經造到了22層,最讓建筑工人叫苦不迭的高溫天也如期而至。“上面都是鋼筋水泥,而且基本無遮無掩,天氣預報說35℃的話,那么在上面至少得有45℃。”
     

      不過對于孫海東來說,在工地上“蒸桑拿”早已習以為常,通宵達旦也是家常便飯。去年3月26日項目部打響了工程開始以來的第一場大戰役主樓基礎大底板澆搗,整整60個小時連續作業,小孫幾乎未眠。而就在作業開始前,孫海東剛剛完成了自己的終身大事,把漂亮的未婚妻娶回了家。


      按照習俗,結婚前一周新郎官就該帶著新娘挨家挨戶發喜糖送請帖了,可是孫海東卻是在婚禮的前一天才坐了2個小時的公交車趕回奉賢的家。小兩口還沒來得及好好品嘗新婚的甜蜜,他又急匆匆地返回了工地。“工期緊,管理人員又少,不能總讓同事頂班吧”,F在,手機成了他們溝通的最好工具,上班前給妻子發個短信,下班后再報聲平安,孫海東說:“等忙完了,爭取補給她一個正式的蜜月。”


      國內篇


      小陸的“地下歲月”與老嚴的“云上生活”


      “五湖四海,上天入地。”提到建工集團的工作范圍,這八個字是最形象的概括了。近年,在該集團“走出去”戰略的指引下,高達597米的廣州新電視塔,深至地下十幾米的地鐵工程,建工人的足跡已經輻射到了全國。對于建筑行業來說,“向上發展”與“朝下延伸”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但是高空作業和地下施工卻有著完全不同的感受,而不變的卻是建工人樸實的崗位承諾:頑強拼搏,追求卓越。


      “挖掘”是一種人生追求


      在建工集團中,陸凱忠可謂是大名鼎鼎。能成為一個眾口稱贊的全國勞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何況他還是個今年剛剛40歲的“少壯派”。“人家都是在陽光的照耀下工作,我正好相反,我作業在地下的陰暗處”。陸凱忠這樣打趣自己的職業。作為上海市基礎工程有限公司的盾構專家,他終日打交道的不是鋼筋水泥,而是巨大的盾構挖掘機。


      “以前主要是上海,可現在近到浙江海門,遠到天津、福州,都有我們的項目”。2004年,陸凱忠擁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如今他和14名成員的活動范圍已不再局限于上海,而必須穿梭于國內的多個盾構施工現場,地下,成了他們最熟悉的環境。白天在井下,出來已天黑,他們戲稱自己是“蝙蝠俠”。


      “大半夜一個電話過來就得穿衣服走人,第二天給老婆打電話的時候可能已經在外地了”。雖說每個工程都會有一名工作室成員現場進行維護,但是盾構機一旦碰上了“疑難雜癥”,陸凱忠的電話就會響個不停。他的工作沒有固定的時間,一個電話,隨叫隨到。


      提到地下的工作環境,陸凱忠笑言:“夏天曬不著太陽,冬天沾不到雪。”但實際環境絕沒有這么“舒適”。在地下,這些“蝙蝠俠”可沒有“蝙蝠車”,一旦機器“趴窩”,無論盾構掘進多遠,他們都必須沿著狹窄到只能容一人通過的步道步行前往,“有時候盾構已經掘進了好幾公里,光是走過去就得半個多小時”。


      除了環境潮濕泥濘之外,地下的通風和空氣條件更不比地上,在地下十幾米,再大的通風扇也只能“湊合用”,待不到10分鐘就會汗流浹背,初下井的人甚至可能感到呼吸困難,如同缺氧一般。就是在這種環境中,陸凱忠團隊要在高達十幾米的盾構機內外爬上爬下,檢查每一個零件,找出問題的所在,一次維修常;ㄉ蠑敌r甚至數天的時間。而盾構推進又是“慢工出細活”,掘進一公里就需要3個月左右,而在此期間工地絕離不開他們。“平時最害怕的就是工作的時候家里來電話,總擔心是出了什么大事,所以我跟妻子講,工作時間沒事千萬別打電話”。在陸凱忠的團隊里,盾構挖掘是工作,更是一種人生追求。


      在電視塔上退休的人


      63歲的嚴玉龍個頭不高,皮膚黝黑。3年前他就退休了,但作為上海機施公司里資歷最老的項目質量員,他就像一根“定海神針”一樣,大家都覺得他的測量數據是最為可靠的。項目離不開他,而他也舍不得走。


      2005年底,廣州新電視塔項目正式開工,機施公司作為國內吊裝技術最過硬的團隊承接了該項目的鋼結構吊裝工程,老嚴也參與其中。“其實一開始家里人都不讓我去,因為在外地,又是超高建筑,他們擔心我吃不消”。不過老嚴最終還是讓家人“失望”了,他遠赴廣州,在工地上一待就是3年多。


      廣州新電視塔的鋼結構吊裝難度相當大,以六根筆直的鋼柱以及中間的核心筒為基礎,鋼管要以45度的角度盤旋向上環繞46環,而且還得扭出“小蠻腰”的弧度,這是機施公司從未遇到過的挑戰。要把任務完成好,測量的精確性就成了關鍵。


      廣州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氣溫高、日照長。如果溫度升高,鋼材就會發生“熱脹冷縮”,測量就會產生誤差,業內把這形象地稱為“陽光誤差”,而這點肉眼察覺不出的誤差對于超高建筑卻可能是致命的。為了和太陽爭分奪秒,天剛蒙蒙亮,老嚴就得帶著測量隊背著20多斤的儀器奔向測量點。近600米的建筑高度在塔底下根本無法進行測量,老嚴必須跑到幾公里外選點作業,用他的話說就是:“工地在珠江這邊,我們測量要到珠江另一邊。”


      地面測量只是老嚴一天工作的開始,作為項目質量員,他還得跟著二三十歲的壯小伙子們一起上塔作業,夏天里,塔上溫度有時候能高達50攝氏度。不過老嚴倒是挺“享受”高空作業的生活,“有時候云一飄過來,發現自己就在云層上面,那才叫真正的騰云駕霧”。


      “云上的日子”聽起來美妙,其實也挺驚險。鋼結構吊裝經常都在高空作業,本已有一定的危險系數,但是最嚇人的則是雷雨天氣。老嚴告訴記者,廣州一年中平均有87天雷雨天氣,有時,突然之間一片云蓋過來,就開始電閃雷鳴了。廣州新電視塔周圍都是較為低矮的建筑,那么電視塔本身就成了一個巨大的導體。施工期間,在塔上同時作業的工人數量最多達到300人,雷雨天一來,工人們根本來不及撤下來,唯一的辦法就是往核心筒里躲。“雷聲一響那就是跑,大家都擠在核心筒里,等云飄過去了才能出來”。老嚴帶著笑描述著當時的情景。


      2008年3月,工程進入了最為關鍵的階段,老嚴也到了退休的年齡,家人再次催促他回家。不過倔強的老嚴卻在匆匆辦完退休手續后又立馬飛回了工地。如今,廣州新電視塔已挺著“小蠻腰”驕傲地向世界展示著廣州的新地標,不過老嚴退而不休的故事卻還沒結束,這會兒,他又忙碌在了上海中心大廈的施工現場,何時“金盆洗手”,老嚴說:“造完這個再說吧。”


      國際篇


      戰火中的“青春之歌”


      戰火與硝煙距離我們很遠,但對于蔡立志來說,卻再熟悉不過了。作為建工集團海外部的一名項目經理,他和他的團隊曾經在恐怖襲擊頻發的巴基斯坦度過了628個日日夜夜,在異國他鄉的戰火中,這支被戲稱為“娃娃兵”的團隊用他們的堅強與勇敢譜寫了一首“青春之歌”。


      爆炸嚇不退女翻譯


      中巴友誼中心是象征中巴兩國建交60周年的標志性建筑,這一項目落到了建工集團海外部的肩上,蔡立志便是這一項目的負責人。早在2006年,巴基斯坦就被國際組織列為世界高危國家之一,中巴友誼中心按計劃于2008年11月開工,這時候也正是當地恐怖主義活動最為高發的時候。


      蔡立志拉起了一支19人的項目管理團隊,包括他自己在內,35歲以下的青年人多達16個,而其中大部分都是剛剛畢業踏上工作崗位的“新人”,這支團隊也因此得了個“娃娃兵團”的昵稱。
     

      這批年輕人去的時候天不怕地不怕,人到伊斯蘭堡卻著實把他們嚇壞了。李衛華是管理團隊中的翻譯,這個1984年出生的小姑娘加入項目組前剛從大學畢業。來之前小李就聽說巴基斯坦局勢緊張,為了不讓父母擔心,小李一直騙媽媽自己是去柬埔寨工作,雖然已經有了心理準備,但她還是沒想到第一次國外工作竟是如此驚心動魄。


      2008年9月,李衛華跟著項目組的幾位領導一起赴伊斯蘭堡進行項目開始前的洽談準備工作,9月20日的晚上,李衛華正和同事們在外面吃著夜宵,突然一聲震耳欲聾的巨響在耳邊炸開,隨之而來的是周遭玻璃碎片掉落的“嘩嘩”聲。轉頭一看,不遠處的萬豪大酒店濃煙滾滾,煙塵彌漫震驚世界的萬豪酒店爆炸案在那晚發生了。


      “小姑娘可被嚇壞了,回去一句話都說不出來。”蔡立志告訴記者,李衛華當晚回到酒店,不僅嚇得說不出話,甚至不敢回房間,就在酒店大堂里坐了一晚上。不過讓人想象不到的是,緩過勁來的小李沒有打“退堂鼓”,她更積極調整自己的心態,從初時的膽怯驚慌到之后的沉穩冷靜,李衛華只用了月余便適應了硝煙中的工作環境,“起初她不敢出去,后來她是搶著出去”。蔡立志笑著說,爆炸沒有嚇退李衛華這樣的“娃娃兵”,反倒讓她成了團隊里出外勤最積極的“女戰士”。


      出生入死跑采購


      盡管危機重重,但項目組卻一點都沒有退縮。挖壕溝、建塔樓、豎探照燈,他們在工地周圍進行了嚴密的安全布控,確保施工人員安全。


      雖然保證了工地的安全,但出了工地他們又暴露在了戰火中。因為采購材料需要趕到離伊斯蘭堡不遠的拉瓦爾品第,而那里軍政機構密集,正是恐怖襲擊的主要目標。項目書記徐東林和副經理徐志遠算是項目組里的“老兵”,他們主動承擔起了項目材料的采購任務。


      一天,隨行的警察告訴徐東林,拉瓦爾品第當天可能會有恐怖主義活動,不宜進入。但是工程進度緊張,徐東林和徐志遠還是決定驅車40公里前往采購,而這時李衛華也跳上了車:“沒有翻譯可不行,我跟你們一起去”。此時的李衛華已成了項目組中最敢出外勤的“女戰士”。幸運的是,當天采購小組并未遭遇恐怖襲擊,但是隔天,震天的爆炸聲便在工地不遠處響了起來。


      “巴基斯坦的600多天是我這輩子最難忘也最享受的一段歲月。”王恒歡是中巴友誼中心項目組的又一名“80后”女成員。她告訴記者,僅僅兩年不到的時間,她收獲了團結、奉獻、勇敢、堅強、信賴,在異國的戰火中迅速地成長起來。“以前大家總為我擔心,現在大家都羨慕我,因為我在巴基斯坦學到的可能比他們在國內工作十年更多”。(李陽)


    文章轉載請注明轉自《鋼結構招聘網
    分享到:
    關閉窗口
    行業資訊相關文章
      熱點文章
      欧美最猛性xxxxx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