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會員登錄] 專業、專注、用心服務鋼結構行業!
  • 褚冬竹感悟十年:走下神壇的中國建筑

    • 更新時間:2011-8-9 14:09:07  文章來源:新浪地產
    • 責任編輯:鋼結構招聘網www.mygjg.com  本條信息瀏覽人次共有

     

        褚冬竹


      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 副教授


      Lab.C[architecture]工作室 主持建筑師


      千年更替時的倒計時似乎依然清晰,轉瞬之間卻已過十年。2000年,人民大會堂西側空地悄然為某重要建筑的誕生做準備,7年后,飽受爭議的國家大劇院開門迎客;2003年,國家體育場開工,數年后,鳥巢誕生;2005年,中央電視臺新址破土動工;2008年,上海環球金融中心竣工,刷新了中國內地的建筑高度記錄;而同年,“上海中心”開工建設,短短數年后便將誕生新的記錄……


      十年不過是一個瞬間,在數千年的人類文明史中僅能用“點”來度量。然而,“點”內卻激蕩著這個人口最多的文明古國的興奮、夢想,或是探索、彷徨。在快速崛起的國家實力推進下,十年內創造了太多了驕傲,完成了西方花費數十年才得以實現的城市化率提升。重大項目、重大事件、重大影響……幾乎已使我們習慣了強音而忽略細節。世紀之初對國家大劇院的大討論,興奮中透射著樸實的質疑,鳥巢的浪費與節儉之辨、中央電視臺新址的概念風波……處于風口浪尖的建筑物一次次觸動著公眾的神經。國外建筑師勇敢的想象力不斷教育著公眾本來薄弱的建筑審美素質。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中國建筑用最務實的精神探索著未來道路。我們付出了太多,但也從中收獲了很多。建筑,尤其是那些“標志性建筑”,歷來就是彰顯力量的載體,無論是財力還是權力。某種意義上,這樣的建筑甚至從誕生之前,便已經被萬眾矚目,在選擇與建造的全過程中,建筑被一次次地推上了至高的境地。如宗教般的接受著眾人膜拜,而這樣的膜拜不僅有贊揚,也包含著謾罵。愛與恨,其實都在無意識中制造著這場造“神”運動。


      但“神”畢竟是極少數。與“神”相對的,便是“眾”。在標志之外,卻是眾人賴以生存之所。如果說,2006年的“國六條”通過調整住房供應結構,一定程度上緩阻了似野馬脫韁的房價,曾讓公眾看到了擁有住房的一線希望。那么,“廉租房”、“公租房”、“經濟適用房”則開始(僅僅是開始)關注更為寬廣的人民群眾。但住房仍不是生活意義的全部。2008年5月12日,更真切地將建筑與生存(而非享受)聯系在了一起。短短十幾秒,建筑可能成為生命的庇護者,也可能成為生命的終結者。擺在每個人面前的,不是它能夠承載多少文化與地標的責任,而是它能否真正配稱為“建筑”。


      于是,一個新詞匯出現:“公民建筑”。這是一個遲到的定義,也是一個多余的前綴:建筑原本就應當為人而存在的。將“公民”置于“建筑”之前,在強化意義的同時,反過來卻證明了我們的建筑已經與“公民”多么疏遠!


      于是,這十年告訴我的是,原本屬于誰的,還應當交還給誰。


    文章轉載請注明轉自《鋼結構招聘網
    分享到:
    關閉窗口
    行業資訊相關文章
      熱點文章
      欧美最猛性xxxxx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