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會員登錄] 專業、專注、用心服務鋼結構行業!
  • 二七長江大橋南跨合龍

    • 更新時間:2011-8-19 15:29:46  文章來源:長江商報
    • 責任編輯:鋼結構招聘網  本條信息瀏覽人次共有

     

    二七長江大橋南跨合龍

     

        昨日(8月18日)16時30分許,武漢第7座橋梁二七長江大橋實現南跨合龍,標志著該大橋距離建成并通車正式進入“倒計時”。


      二七長江大橋主跨616米,是世界上最大跨度的三塔斜拉橋。三座塔中,位于青山岸邊的是5號塔,往漢口方向的江中的2個塔分別為4號和3號。此次合龍的,是5號塔和4號塔間的橋面的連接。
      昨日16時許,記者來到位于長江水面30多米的二七大橋橋面南岸,看到橋面上只剩下一個10多平方米的“缺口”。從“缺口”往下,就是滾滾長江水。


      16時30分許,隨著起吊機將最后一塊重約40噸的橋面板蓋住“缺口”后,二七大橋南跨鋼梁正式合龍,將兩條分別長408米和616米的“巨龍”連在一起。在此前的8月17日晚,已實現兩側橋面的邊鋼梁“牽手”,之后又在邊鋼梁的基礎上增加橫向鋼梁和混凝土橋面板,實現整個南跨的合龍。


      武漢城投集團有關負責人稱,4號墩和3號墩之間還有一個長達70余米的“缺口”,預計到今年9月底前可合龍。屆時,整座二七大橋橋面才全部合龍。


      二七長江大橋設計長度6507米,正橋長2922米,兩個主跨均為616米,設計行車速度80公里/小時,預計在今年底以前可建成通車。

     


      橋梁總工揭秘“武漢橋梁史奇跡”


      14噸鋼梁高空對接3.3厘米螺絲


      “合龍,看起來很簡單,實際上是創造了武漢橋梁史上的一個奇跡。”昨日下午,武漢二七長江大橋管理辦公室總工程師朱正群揭秘南跨合龍的亮點。


      朱正群說,南跨合龍最難的地方,是兩條最外側的邊鋼梁“牽手”。按施工計劃,南跨的“缺口”約有8米寬,“缺口”處的鋼梁重約14噸。這段鋼梁需要從長江水面上吊起,吊到比水面高30余米的橋面,然后要剛好“卡”在8米的“缺口”上。


      “難就難在要"剛好"卡在"缺口"上。”朱正群解釋,跟武漢以前的橋梁不同的是,二七長江大橋是鋼結構合龍,采取的是螺釘鉚合的方式。每個螺釘的直徑為3.3厘米,一端的鉚合處就有200多個螺釘,“也就是說,必須要有相當的精度,將14噸的鋼梁正好吊到螺釘與螺口的結合處,兩段鋼梁只要相差1毫米,螺釘就固定不上。”


      14噸的大家伙要剛好“卡”在200多個螺釘中,本就不易,且在離江面30多米的高空鉚合,困難更大。朱正群說,高空有風,鋼梁會在風中左右搖擺,更加不好“卡位”。


      近一周來,技術人員一直都在監測風向、溫度、濕度等指標。在8月17日晚22:30左右,溫度不太高,鋼材料熱脹冷縮不嚴重,最關鍵的是沒有風。


      正是合龍的好時候。經過一小時的努力,14噸的鋼梁1毫米都不差地“卡”在“缺口”之間,200多個螺口和螺釘完全吻合。當晚23:30,邊鋼梁“牽手”成功。


      釋疑


      橋面為何只有26厘米厚?


      在昨日的合龍現場,吊裝最后一塊橋面板時,記者注意到,橋面板不是很厚。技術人員解釋,橋面板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厚26厘米。


      只有26厘米厚的大橋橋面,能否承受得住重達數噸的汽車的碾壓?朱正群解釋,26厘米厚的橋面板,看起來不厚,但實際上很安全。


      二七長江大橋,是斜拉索設計。其承重的結構為:橫跨長江方向的兩側的材料是邊鋼梁,且鋼梁都是被斜接索支撐。在邊鋼梁上,垂直架有橫鋼梁,這兩種橫豎鋼梁構成了大橋的主體結構。在主體結構上面,才是橋面板。


      朱正群說,按設計測算,這種結構的橋面板,1平方厘米可承受60公斤的壓力。而根據橋梁的最大設計,1平方米的空間承受的壓力為1噸,換算為1平方厘米應是承受0.1公斤壓力,大大小于橋面可承受的設計值。

        (作者 何輝 陳清 李春紅)

     

        相關閱讀:武漢二七長江大橋漢口岸橋梁開始吊裝


    文章轉載請注明轉自《鋼結構招聘網
    分享到:
    關閉窗口
    行業資訊相關文章
      熱點文章
      欧美最猛性xxxxx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