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會員登錄] 專業、專注、用心服務鋼結構行業!
  • 建筑結構設計入門必備

    • 更新時間:2012-2-28 19:57:27  文章來源:各網站搜集整理
    • 責任編輯:鋼結構招聘網  本條信息瀏覽人次共有

     

        建筑結構設計基礎知識及重點知識總結,吐血整理,吐血推薦。收藏吧,肯定用得著!

     

     

    ☆ 上部結構的落腳點是基礎,基礎的落腳點是地基,也就是持力層。

    ☆ 看勘察報告時,直接看結束語和建議中的持力層土質,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和地基類型以及基礎砌筑標高。

    ☆ 10ka≈1t/㎡  1kN≈100kg        

    ☆ 一般認為持力層土提供的承載力特征值不小于180kPa(即18t)的為好土,低于180kPa的土可認為土質不好。

    ☆ 按照地基承載力從大到小排序為:穩定巖石,碎石土>密實或中密砂>稍密實粘土>粉質粘土>回填土和淤泥質土

    ☆ 回填土的承載力特征值一般為60~ 80kPa

    ☆ 在不危及安全的前提下,基礎盡量要淺埋。因為地下部分所占的造價一般是工程總造價的30﹪~ 50﹪,這筆費用是很可觀的。

    ☆ 除了淺埋外,還有埋深的上限,就是基礎至少不得埋在凍土深度范圍內,否則基礎會受到冰反復脹縮的破壞性影響。

    ☆ 結合鉆探點號看懂地質剖面圖,并一次確定基礎埋置標高。

    ☆ 重點看結束語或建議中對存在飽和沙土和飽和粉土的地基,是否有液化判別。飽和軟土的液化判別對地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一項技術指標,必須要明確提供,責任重大,不得含糊。

    ☆ 重點看兩個水位:歷年來地下水的最高水位和抗浮水位。

    ☆ 特別注意結束語或建議中定性的預警語句,并且必要時將其轉寫進基礎的一般說明中。這些條款如下:

    1. 本工程地下水位較高,基槽邊界條件較為復雜,應妥善選擇降水及基坑邊坡支護方案,并在施工過程中加強觀測。降水開始后須經設計人員同意后方可停止

    2. 采用機械挖土時嚴禁擾動基地持力層土,施工時應控制機械挖土深度,保留300mm厚土層,用人工挖至槽底標高,如有超挖現象,應保持原狀,并通知勘察及設計單位進行處理,不得自行夯填。

    3. 基槽開挖到位后應普遍釬探,并及時通知勘察及設計單位共同驗槽,確認土質滿足設計要求后方可進行下步施工。

    4. 基槽開挖較深,施工時應注意,在降水時應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影響相鄰建筑物。

    5. 建議對本樓沉降變形進行長期觀測(此條款多用于加層,擴建建筑物和基礎設計等級為甲級或者復合地基或軟弱地基上基礎設計等級為乙級的建筑物與受到臨近深基坑開挖施工影響或受到場地地下水等環境因素變化影響的建筑物,當然也包括那些需要積累建筑經驗或進行設計反分析的工程)

    ☆ 特別注意結束語或建議中場地類別,場地類型,覆蓋層厚度和地面下15m范圍內平均剪切波速。

    ☆ 一般看好土下是否存在不良工程地質中的局部軟弱下臥層,若果有,要根據自己所做的的基礎形式驗算一下軟弱下臥層的承載力是否滿足要求。

    ☆ 梁的高度:主梁  L   懸挑梁  L      ;(梁的荷載較大時,截面高度取較大值,必要時應計算撓度及裂縫寬度,梁的設計荷載的大小,一般以均布設計荷載40kN/m為界,可認為是屬于荷載較大)

    ☆ 板的厚度:雙向板  L  單向板  L  懸挑板  L(要注意,跨度L的含義和取值還有長跨和短跨之分,以及何時取長跨,何時取短跨?比如雙向板跨度肯定取短跨,因為短跨受力大,厚度肯定要和受力大的主要受力方向相關)

    ☆ 關于荷載的取值            

    1. 恒荷載:樓面符載統一取2.0kN/㎡,這是建筑專業樓面做法的自重,目的是為裝修改造留有適當的余地,不包括樓板結構自重和板底做法的重量。

    2. 住宅中輕質隔墻的自重,無論是輕質隔墻還是位置有可能靈活自由布置的隔墻,統一按恒荷載考慮,一律取值為2.0 kN/㎡。

    3. 住宅的活荷載,也是取2.0 kN/㎡

    (三個2.0 kN/㎡:樓面做法自重,輕質隔墻自重,活荷載取值) 

       4.  屋面恒荷載4.0 kN/㎡   屋面活荷載  上人時2.0 kN/㎡  不上人時0.5kN/㎡(而對于輕鋼結構的屋面,一定要在結構總說明中寫明:本工程為不上人屋面,活荷載設計值為0.5 kN/㎡,嚴禁超載)

       5.  需要記住三個數據:2.5 kN/㎡         4.0 kN/㎡             7.0 kN/㎡

           2.5 kN/㎡適用于人或物可能比較集中的樓面,如一般樓梯,一般陽臺,一般廁所,一般廚房,會議室,閱覽室,醫院門診,教室等。

           4.0 kN/㎡適用于人或物有可能更集中更密集的樓面,比如健身房,看臺,舞廳,商店,旅客等候室,展覽廳,消防疏散樓梯等。

           7.0kN/㎡用于兩個機房和一個變電室,即通風設備機房,電梯機房和高壓變壓室。因為這些地方不僅有設備荷載,還有設備基礎的荷載也是很大的。

       6.  地下一層頂板,或者近似認為是±0.000板,它的活荷載取值為8~10 kN/㎡。因為施工到±0.000時,施工單位往往工程備料統統堆放在地下一層頂板上,這樣便于施工隨時隨地取用。同時要注意的是,當±0.000板活荷載取值8~10 kN/㎡時,此時恒荷載中的隔墻自重可取為1.0 kN/㎡或者更小,因為堆放大批施工備料時,隔墻的施工一般還未完成。

          (設計±0.000板時,在截面尺寸相同的情況下,板和梁的配筋往往要比其他樓層大)

    概念第一位,計算第二位

    ㈠ 結構或構件盡可能拉結成整體,不宜各自為政

       ⑴單獨柱基間宜設置拉梁

    △拉梁的實際作用就是將各單獨柱基拉結成一體,以避免個別獨立基礎個體獨自沉降,導致基礎之間產生沉降差,對結構產生次生應力,致使結構產生開裂等其他不良影響;拉梁的截面尺寸要足夠大,具備一定的剛度,拉梁的高度應為跨度的1/20~1/15

       ⑵加層屋頂各柱間同樣要設置構造拉梁

           △用拉梁把本來各自為政的獨立懸臂柱拉結為一個整體,即一柱受側力,立即波及擴散到其他各柱,共同抵抗水平力。

       ⑶加固改造項目中后作構件與原結構構件均宜有構造拉結

           △改造工程中的原則:盡量少或不破壞原結構,即多保留少破壞

    ㈡ 有關鋼筋錨固的構造原則——優先采用平直段錨固,并且構件優先自錨

       ⑴水平直段優先,彎折段為輔助

           △在承受靜力荷載為主的情況下,水平段的粘結能力起主導作用,彎折后的錨固效果還不足水平段的70%

    ⑵構件內的鋼筋錨固盡量在本構件內部完成

        △原因是如果進入其他構建中錨固,一方面會造成其他構件內部鋼筋密集,混凝土難澆筑,難振搗,另一方面,和其他構件的內部鋼筋也會有位置打架的可能,所以要盡量避免

    △當本構件錨固確實不能滿足錨固長度的規范要求時,再被迫進入其他的構件內錨固,以補足長度要求

    ㈢ 次要讓位于主要的原則——明確哪些鋼筋的位置對結構設計來說更重要

       原則:構件讓支座

    ⑴柱與主梁

           △一般情況下為了外墻與柱外皮平齊的美觀效果,承托外墻的梁的外皮也必須與柱的外皮平齊。此時梁的外側縱筋就會與柱的外側縱筋打架。這時候,柱是梁的支座,是主要的受力構件,柱的縱筋就更重要一些,因此梁的縱筋就要避讓柱的縱筋。具體做法是,梁的外側縱筋提前向內做1:6的斜坡,待繞過柱縱筋后,再做1:6的斜坡歸位。

    ⑵主梁與次梁

           △主梁與次梁的上部縱筋也不可避免的會打架,此時當然是主梁更重要,次梁的縱筋要避讓主梁的縱筋。具體做法是,次梁的上部縱筋提前向內做1:6的斜坡,待繞過主梁上部縱筋后,再做1:6的斜坡歸位。

    ⑶梁和板

        △梁和板的上部鋼筋也會發生打架,同理,梁是重要構件,板的上部鋼筋要避讓梁的上部鋼筋。具體做法是,板的上部縱筋提前向內做1:6的斜坡,待繞過梁上部縱筋后,再做1:6的斜坡歸位。

    ⑷雙向板

        △雙向板配筋時上下雙層雙向鋼筋,哪個方向放在外側,哪個方向放在內側?

        誰放在外側,誰的有效高度就大,就有利,當然是重要的鋼筋放在外側;誰是重要鋼筋呢,顯然受力大的鋼筋是重要鋼筋;于是得出結論,受力大的鋼筋放在外側,另一方向的鋼筋放在內側。

        △技術交底時,一般要說:圖紙上鋼筋直徑大,間距密的鋼筋放在外側,相反的就放在內側

     

    ⑸剪力墻

        △顧名思義,剪力墻的主要作用是抗剪,而抗剪主要是由箍筋——也就是水平鋼筋來發揮作用的,所以要把水平鋼筋放在豎向鋼筋的外側

    ⑹混凝土擋土墻

        △混凝土擋土墻的主要作用是擋土壓抗彎,而主要發揮抗彎作用的是豎向鋼筋,所以要把豎向鋼筋放在外側,水平鋼筋放在內側

    ⑺地下室的外墻

        △地下室的外墻,既是豎向貫穿全樓始終的剪力墻,同時又式擔負著擋土,抗彎的擋土墻,它的情況要具體分析,關鍵是看地下室外墻的豎向位置:當位于地下一層時,抗震和擋土同樣重要,但為了方便施工的連續和統一,可以同地上剪力墻一樣處理,水平筋放外側;但是地下室墻位于地下二層及以下位置時,由于地下二層及以下的墻深埋于土中,可不用考慮抗震,而豎向埋深越深,土壓力越大,所以這種擋土墻的性質就越突出,故此豎向筋宜放置在外側,水平筋宜放置在內側。

    ㈣混合結構未必都可采用——框架結構按抗震設計時,嚴禁采用局部砌體承重之混合形式

           △既然是框架結構,柱梁就是承重和抗側力的主體構件,因為磚墻同框架相比材料剛度小,只能是自承重或當作輕質隔墻使用。如果局部出現磚墻參與承重或抗側力,就意味著讓材料剛度小的承擔材料剛度大的任務,磚墻肯定不能勝任,最終要提前垮掉。

           △抗震設計時應有意識的設置多道防線,使得地震作用先破壞剛度較大的第一道防線,當一部分地震作用耗散在大剛度的材料上之后,其余較小的地震力再被剛度小的材料來吸收,這樣的設計才是合理的,框架-磚墻承重的混合形式使得地震作用一次集中破壞了兩種承重材料,沒有體現多道防線的設計理念。、

    ㈤ 鋼筋和混凝土強度等級何處用高,何處用低。

       ⑴鋼筋

           △鋼筋在做吊鉤時,應該用低強度的HPB235鋼筋,電梯吊鉤一般為直徑φ22或φ25的一級鋼,因為一級鋼延性好,破壞前征兆明顯,預警性能好。在施工圖中還必須注明:不得使用冷加工鋼筋,原因是冷加工鋼筋雖然強度提高,但是延性變差,用于吊掛重物不合適。

           △直徑大于等于12mm受力控制時的鋼筋,宜優先選用HRB335和HRB400鋼筋。

    還有一個經濟學的常識,當箍筋直徑為12時宜選用二級或三級鋼,因為市面上直徑為12的一級鋼數量很少,難以買到。

    △設計圖紙中的大地梁,框支梁或剪力墻約束邊緣構件箍筋以及柱子箍筋用HRB335和HRB400鋼筋

    △重要構件如梁柱,主筋宜優先采用HRB335和HRB400鋼筋。主筋首選較大直徑的的HRB400的鋼筋,如28和32,有時甚至用到40.

    △現澆板中的鋼筋用HRB400級鋼筋就會避免浪費的問題。

    ⑵混凝土

        △基礎中要慎用高強度混凝土。因為高強度混凝土,水泥含量較多,水化熱較大,很容易造成干縮裂縫,而基礎全在地下,一旦有裂縫產生,防水和鋼筋水腐蝕的問題就會接踵而來

        △基礎設計中,一般通過擴大混凝土構件截面的方法,來滿足地梁或者筏板的強度要求,而不是一味提高混凝土強度等級。

        △素混凝土墊層也不宜用強度太高的混凝土,一般設計成C10或C15。而施工單位一般更愿意強度等級設計到C15,因為商品混凝土一般泵送的最低強度等級就是C15,尤其當筏板墊層面積較大時,泵送施工速度快。

     

    ㈥ 結構設計時,(特別是基礎設計時)何時用荷載設計值,何時用標準值。

           △荷載設計值是標準值為了安全起見或人為或科學的安全放大

           △上部結構設計中:

           采用標準值的:變形(撓度或剛度)計算,裂縫計算

           采用設計值的:強度,內力,配筋等的計算

           △基礎結構設計中:

           采用標準值的:地基承載力計算(確定基礎底面積以及埋深),地基變形計算(建筑物沉降),穩定性驗算(土壓力,滑坡推力、地基以及斜坡的穩定性)

           采用設計值的:基礎結構承載力計算(基礎或承臺高度、結構截面、結構內力、配筋以及材料強度驗算)

           △特別指出:基礎一般底面積計算對應采用標準值,標準值為荷載設計值除以一個系數,過去舊規范時一般取為1.25.;而對于新規范,民用建筑的柱、基礎等構件,轉換系數宜取1.26~1.31(以恒荷載占到總荷載的比例為標準)

    ㈦ 結構設計中哪些構件和哪些部位適合直接靜力手算,哪些部位必須準確電算。

           △適合手算的:現澆混凝土板配筋、以承受豎向荷載為主的梁(一般放大系數取1.2~1.5)、柱的構造配筋率控制和截面確定、地下結構的構件埋深較深而不考慮地震時(如地下室的外墻,附壁柱,各類基礎)

           △適合電算的:鋼結構工程、柱的內力組合、上部結構的地震作用

    各類基礎的實用簡化算法

    ☆單獨柱基及柱基間拉梁

    ㈠單獨柱基尺寸初估的實用經驗算法

    ⑴單獨柱基底板尺寸初估的簡化經驗算法

    △單獨柱基底板尺寸= 

    △柱基底的內力標準值:設計假定基礎和拉梁的分工非常清楚,基礎承擔柱基底的軸力,拉梁承擔柱基底彎矩,所以柱基底的內力標準值就簡化為軸力。

    △此軸力可以通過電算得到精確值(特別要注意的是電算給出的是設計值,確定柱基底面積時一定要用標準值,而非設計值;標準值=設計值/1.26);也可以通過經驗手算得到大概值:地上每層荷載近似按13~15kN/㎡   地下每層荷載近似按22~25kN/㎡,此法比較保守,用于初估。

    △修正后的地基承載力特征值,用公式

              f =f +η γ(b-3)+η γ (d-0.5)

    △這個修正實質上是提高了原始的地基承載力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f 規范稱為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實質上是一個標準值,經過修正后的f 依然是標準值

    ⑵單獨柱基高度的經驗確定

    △柱基的高度要滿足受沖切承載力的要求

    △在單獨柱基工程中,基礎的混凝土強度一般為C30。

    △工程中持力層土質較好時,修正后的地基承載力特征值一般在180 ~250kPa之間

    △雜填土的地基承載力經驗為80kPa

    ㈡單獨柱基底板配筋的簡化算法

    第一步,基底內力不需要進行軸力N,彎矩M,剪力V的最不利組合,直接用豎向荷載產生的軸力N控制彎矩內力計算;

    因為獨基設計中要設置拉梁,彎矩M,剪力V產生的內力都讓拉梁來承擔

    第二步,設計中采用簡化公式來計算板底配筋,誤差亦不會太大。

                M =N/10(0.775L-a)

                M =N/10(0.775B-b)

    當柱間跨度過大時,柱間未設置拉梁或設置了拉梁,但不考慮拉梁平衡柱底彎矩時,此時柱基設計要考慮偏心受壓。當有偏心受壓的正方形柱基時,在兩邊緣壓力不超過1:4仍然可以采用上式,但要用N =(0.8p +0.2p )A代替上式中的N采用,其中,A=L×B為正方形柱基面積。

     

    ㈢單獨柱基間拉梁的實用簡化設計

    ⑴拉梁設置的部位

    △拉梁的設置部位,推薦在柱基上部或柱子底部為好。

    △除非剛好拉梁下皮在柱基上皮,否則拉梁下皮和柱基上皮之間必然形成一段短柱,這段短柱切記要箍筋加密或采取其他加強措施。

    ⑵拉梁的截面尺寸

    △一般經驗認為,當兩個柱基間的夸大大于8m時,設置拉梁就沒有必要了。

    △拉梁的截面高度應大于L/15~L/20,截面寬度為高度的一半

    ⑶拉梁的配筋

    △單獨柱基的拉梁是要考慮抗震的,因此拉梁的構造要滿足抗震要求,尤其是在梁端箍筋應該設加密區,箍筋間距至少為100.(因為拉梁的截面剛度比柱子小,塑性鉸不會出現在柱底而是出現在拉梁端部,因此拉梁端部塑性鉸區域要設加密區)

    △基礎地梁或柱間條基中基礎梁,則不設箍筋加密區(因為它們的截面尺寸很大,剛度也就比柱子大,塑性鉸不會出現在它們的端部,而是出現在柱底)

    △拉梁主筋配筋率在不考慮承托豎向荷載時,一般在1%~1.6%左右;8m跨度,300mm×550mm的拉梁,上下鐵一般在4~6個HRB400的25或22。,配箍一般為φ8~φ10@100(200)

    拉梁主筋的近似簡化算法:

                         A =M/(γ f h )

    γ 一般對于梁近似取為0.875,對板近似取為0.9

    M為拉梁需平衡的的柱底彎矩與承托在拉梁上的豎向荷載產生的彎矩的組合設計值

     

    ☆條形基礎

    △條形基礎可以分為三類:墻下條形基礎、柱間條形基礎、混凝土墻-柱下混合條形基礎(一般用于框架剪力墻結構)

    ⑴墻下條形基礎

    △驗算底板根部截面抗剪承載力、確定底板根部厚度是條形基礎設計的要點

    △單獨柱基時接近方形的雙向受力構件,需要驗算沖切力;條形基礎是單向受力的長條形構件,需要驗算剪切力。

    △條形基礎底板寬度= 

    △墻下條基的基礎底板中不需要設置暗地梁

    △基礎底板根部厚度的手算確定:

    ①精確計算:底板根部厚度,由素混凝土截面抗剪控制 V≤0.7×β ×f ×b×h 

    ②經驗估計:取條基(凈)半寬的1/6~1/4

    △墻下條基配筋的簡化算法:配筋主要考慮受彎的影響

       彎矩最大的截面即條基底板的根部截面的彎矩起控制作用:M=p a /2(其a為凈挑跨度)

       求出彎矩以后,可以由以下公式求得配筋           A =M/(0.9f h )

       地規中規定,每延米分布鋼筋的面積不小于受力鋼筋面積的1/10

    △當條基基寬大于等于2500mm時,為了節省,受力鋼筋長度一般取寬度的0.9倍,交錯布置,單獨基礎也有此要求。

    ⑵柱間條形基礎

    △柱間條基底板根部厚度、底板配筋 都與墻下條基計算方法相同 

    △柱間條基內基礎梁的尺寸確定:基礎梁的寬度為  柱寬+2×50;高度一般由基礎梁抗剪公式控制,當基礎梁有懸挑時,兩個控制截面一個是外挑跨度根部截面,一個是柱間跨度內支座處的截面,哪個截面承受剪力大,取大剪力控制該截面高度。

              V=max{q×L/2,q×a}

              V=0.25f bh 

    △柱間條基內基礎梁配筋的簡化算法

       跨中正彎矩,即上鐵彎矩:M=qL /8

                               A =M/(0.875f h )

       柱支座處負彎矩,及下鐵彎矩:M=qa /2

                               A =M/(0.875f h )

    第一,基礎梁端箍筋不需要按照抗震加密,僅按靜立強度要求配置箍筋,箍筋可按90°彎鉤設計,無需135°彎鉤。

    第二,基礎梁縱筋伸入支座長度應按非抗震考慮

    第三,縱筋錨固長度,接頭要求等也一律按非抗震要求

     

    ⑶混凝土墻-柱下混合條形基礎

    △這種基礎多用在框架-剪力墻結構中。剪力墻端部(有時也有中部)會和混凝土柱澆筑在一起,形成柱中有墻,墻中有柱的結構,這種做法多是為了解決梁中主筋錨固的問題。

    △單獨柱基與墻下條基分離式基礎設計方法:在混凝土柱下根據柱軸力基礎按照單獨柱基設計,在混凝土墻下基礎根據墻的軸力按照墻下條基設計,兩者截然分開。

                          各類板的實用簡化算法

    雙向板和單向板的界定:矩形板在四邊支撐的情況下,相鄰邊長之比小于2為雙向板,大于

    等于2為單向板

    設計要點:

    ①板厚的確定方法與樓板設計荷載的計算方法

    ②板內配筋的計算方法

    ㈠單向板配筋的簡化算法

    △ 板厚一般取跨度的1/30

    △ 彎矩:兩端簡支時 M = qL /8

             兩端固定時M =M = qL /16

    一端固定,一端簡支時M =M = qL /14

    △ 配筋:A =M/(0.9f h )

    △ 板內彎矩是按照鋼筋集度分布的,鋼筋集中使用在了支座,那么支座會相應的多承擔些彎矩,跨中相應少一些;鋼筋集中使用在了跨中,那么跨中會相應多承擔些彎矩,支座少一些,支座和跨中的彎矩總和為qL /8。

    ㈡雙向板的計算方法

    △ 板厚:一般取板塊短跨尺寸的1/40

    △ 板的尺寸:四邊簡支情況下可以做到11m×11m;四邊固定的情況下可以做到12m×12m,在正常的民用荷載作用下,不會出現問題

    △ 板的配筋:采用塑性計算方法,查表計算,注意混凝土的泊松比ν=0.2

    △ 異形雙向板等效為規則雙向板的算法:

    ①對于L形的雙向板,可以補齊缺失的板塊,然后按一個完整的大雙向板計算;構造上要在這個L形板的陰角處另外增加5根45°斜向支座的上鐵。

    ②對于很不規則的其他異形雙向板,條件允許時設一個明次梁,將異形板分割成兩個小的規則板塊計算,梁高取跨度的1/15;條件不允許時,可設置暗梁,梁高同大板厚,同時必須大于160mm,梁寬一般大于等于1000mm。暗梁主筋直徑不宜大于16mm。

    ㈢挑板配筋的算法

    △ 板厚:取凈跨的1/10

    △ 板的尺寸:跨度一般不宜大于1.5m,但可適當突破到2.0m。

    △ 懸挑構件的設計不應該過分追求經濟,設計時不應該冒進,構件荷載估計大些,配筋配大些,是明智之舉,懸挑構件應該安全儲備比常規構件大些。

    △ 挑板的板厚一旦確定后,與其相鄰的作為支座的板塊的板厚應盡量取和它的厚度相同。

    △ 對于大挑板板下部應該配置足夠的受壓鋼筋,以減少因板徐變而產生的附加撓度,一般下部鋼筋為上部鋼筋的1/3~1/2,而且間距為150mm左右。

    各類梁的實用簡化算法

    △在板向梁導荷載時,單向板和雙向板是不相同的;梁端的支座情況不同時,其彎矩的計算也是不同的。

    ㈠一般梁的簡化算法

    △ 截面尺寸:梁高一般取計算跨度的1/10,梁寬一般取梁高的1/2(住宅一般取200mm寬)

    △ 支座嵌固度:梁的端跨處邊柱與梁的連接一般視為鉸接;梁的端跨處邊支座如果是剪力墻也視為鉸接(這樣做,避免了梁向邊柱或剪力墻傳遞過大的彎矩而導致他們成為大偏心受壓構件)

    多跨梁的中間支座無論是柱還是剪力墻,都可視為固結,因為此時主梁的支座負筋一般會伸過支座柱或者剪力墻在梁本構件內錨固,錨固長度和質量會比進入支座更有保證。

    △ 彎矩,均布荷載作用下

       兩端簡支:              M=qL /8

       一端簡支,一端固定:    M=qL /11

       兩端固定:              M=qL /16

    △ 配筋:                  A =M/(0.875f h )

    △ 各跨度不等的多跨梁的配筋簡化算法

        先算出大跨支座處負彎矩,因為此支座為大小跨共用,認為小跨支座的負彎矩與大跨座的負彎矩相同,然后用小跨的總彎矩M =qL /8減去這個支座的負彎矩,即得小跨跨中的正彎矩;如果相減以后得到的彎矩為負或為0,則直接視具體情況將小跨梁視為兩端固定或一端固定一端簡支的單跨梁,用公式M=qL /16 或M=qL /11直接算出跨中彎矩

    ㈡挑梁配筋的算法

    △ 截面尺寸:挑梁高取挑出跨度的1/5,梁寬取梁高的1/2

    △ 彎矩:挑梁根部彎矩為控制彎矩      M=qL /2

    △ 構造要求:箍筋除抗剪計算確定外,間距都取100mm;上部鋼筋錨固長度至少為40d;下部要配足夠的受壓鋼筋,一般為上部鋼筋面積的1/2,以減少因徐變而產生的挑梁附加彎矩

    △  配筋:A =M/(0.875f h )

    ㈢在梁高受限時,可以通過加寬梁截面的方法,以減少配筋率;除非有特殊情況,否則配筋率不要超過1.5%~1.6%,這樣設計有助于梁端塑性鉸的形成,有利于抗震

    各類柱的實用簡化算法

    ㈠柱軸壓力的簡化算法

    △ 所承擔的荷載的面積:取該柱在兩個方向臨跨跨度中線所圍合成的矩形范圍

    △ 荷載標準值:地上每層13~15kN/㎡   地下每層22kN/㎡

    △ 設計值=1.26*標準值

    ㈡柱截面尺寸的簡化算法

      先從中柱開始,中柱以受軸力為主,彎矩可忽略。

      以軸壓比為標準計算,軸壓比= 

      軸壓比取值在0.65到0.9之間,根據相關規范確定。于是可以得出柱的全截面面積A ,繼而得到柱的截面尺寸

    ☆   柱一般按配筋率1.5%~2.0%配置主筋,全部縱向鋼筋的配筋率不宜超過5%。柱截面每側縱筋間距不大于200mm,每側縱筋最小配筋率不小于上部結構的落腳點是基礎,基礎的落腳點是地基,也就是持力層。

    ☆ 看勘察報告時,直接看結束語和建議中的持力層土質,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和地基類型以及基礎砌筑標高。

    ☆ 10ka≈1t/㎡  1kN≈100kg        

    ☆ 一般認為持力層土提供的承載力特征值不小于180kPa(即18t)的為好土,低于180kPa的土可認為土質不好。

    ☆ 按照地基承載力從大到小排序為:穩定巖石,碎石土>密實或中密砂>稍密實粘土>粉質粘土>回填土和淤泥質土

    ☆ 回填土的承載力特征值一般為60~ 80kPa

    ☆ 在不危及安全的前提下,基礎盡量要淺埋。因為地下部分所占的造價一般是工程總造價的30﹪~ 50﹪,這筆費用是很可觀的。

    ☆ 除了淺埋外,還有埋深的上限,就是基礎至少不得埋在凍土深度范圍內,否則基礎會受到冰反復脹縮的破壞性影響。

    ☆ 結合鉆探點號看懂地質剖面圖,并一次確定基礎埋置標高。

    ☆ 重點看結束語或建議中對存在飽和沙土和飽和粉土的地基,是否有液化判別。飽和軟土的液化判別對地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一項技術指標,必須要明確提供,責任重大,不得含糊。

    ☆ 重點看兩個水位:歷年來地下水的最高水位和抗浮水位。

    ☆ 特別注意結束語或建議中定性的預警語句,并且必要時將其轉寫進基礎的一般說明中。這些條款如下:

    6. 本工程地下水位較高,基槽邊界條件較為復雜,應妥善選擇降水及基坑邊坡支護方案,并在施工過程中加強觀測。降水開始后須經設計人員同意后方可停止

    7. 采用機械挖土時嚴禁擾動基地持力層土,施工時應控制機械挖土深度,保留300mm厚土層,用人工挖至槽底標高,如有超挖現象,應保持原狀,并通知勘察及設計單位進行處理,不得自行夯填。

    8. 基槽開挖到位后應普遍釬探,并及時通知勘察及設計單位共同驗槽,確認土質滿足設計要求后方可進行下步施工。

    9. 基槽開挖較深,施工時應注意,在降水時應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影響相鄰建筑物。

    10. 建議對本樓沉降變形進行長期觀測(此條款多用于加層,擴建建筑物和基礎設計等級為甲級或者復合地基或軟弱地基上基礎設計等級為乙級的建筑物與受到臨近深基坑開挖施工影響或受到場地地下水等環境因素變化影響的建筑物,當然也包括那些需要積累建筑經驗或進行設計反分析的工程)

    ☆ 特別注意結束語或建議中場地類別,場地類型,覆蓋層厚度和地面下15m范圍內平均剪切波速。

    ☆ 一般看好土下是否存在不良工程地質中的局部軟弱下臥層,若果有,要根據自己所做的的基礎形式驗算一下軟弱下臥層的承載力是否滿足要求。

    ☆ 梁的高度:主梁  L   懸挑梁  L      ;(梁的荷載較大時,截面高度取較大值,必要時應計算撓度及裂縫寬度,梁的設計荷載的大小,一般以均布設計荷載40kN/m為界,可認為是屬于荷載較大)

    ☆ 板的厚度:雙向板  L  單向板  L  懸挑板  L(要注意,跨度L的含義和取值還有長跨和短跨之分,以及何時取長跨,何時取短跨?比如雙向板跨度肯定取短跨,因為短跨受力大,厚度肯定要和受力大的主要受力方向相關)

    ☆ 關于荷載的取值            

    4. 恒荷載:樓面符載統一取2.0kN/㎡,這是建筑專業樓面做法的自重,目的是為裝修改造留有適當的余地,不包括樓板結構自重和板底做法的重量。

    5. 住宅中輕質隔墻的自重,無論是輕質隔墻還是位置有可能靈活自由布置的隔墻,統一按恒荷載考慮,一律取值為2.0 kN/㎡。

    6. 住宅的活荷載,也是取2.0 kN/㎡

    (三個2.0 kN/㎡:樓面做法自重,輕質隔墻自重,活荷載取值) 

       4.  屋面恒荷載4.0 kN/㎡   屋面活荷載  上人時2.0 kN/㎡  不上人時0.5kN/㎡(而對于輕鋼結構的屋面,一定要在結構總說明中寫明:本工程為不上人屋面,活荷載設計值為0.5 kN/㎡,嚴禁超載)

       5.  需要記住三個數據:2.5 kN/㎡         4.0 kN/㎡             7.0 kN/㎡

           2.5 kN/㎡適用于人或物可能比較集中的樓面,如一般樓梯,一般陽臺,一般廁所,一般廚房,會議室,閱覽室,醫院門診,教室等。

           4.0 kN/㎡適用于人或物有可能更集中更密集的樓面,比如健身房,看臺,舞廳,商店,旅客等候室,展覽廳,消防疏散樓梯等。

           7.0kN/㎡用于兩個機房和一個變電室,即通風設備機房,電梯機房和高壓變壓室。因為這些地方不僅有設備荷載,還有設備基礎的荷載也是很大的。

       6.  地下一層頂板,或者近似認為是±0.000板,它的活荷載取值為8~10 kN/㎡。因為施工到±0.000時,施工單位往往工程備料統統堆放在地下一層頂板上,這樣便于施工隨時隨地取用。同時要注意的是,當±0.000板活荷載取值8~10 kN/㎡時,此時恒荷載中的隔墻自重可取為1.0 kN/㎡或者更小,因為堆放大批施工備料時,隔墻的施工一般還未完成。

          (設計±0.000板時,在截面尺寸相同的情況下,板和梁的配筋往往要比其他樓層大)

    概念第一位,計算第二位

    ㈠ 結構或構件盡可能拉結成整體,不宜各自為政

       ⑴單獨柱基間宜設置拉梁

    △拉梁的實際作用就是將各單獨柱基拉結成一體,以避免個別獨立基礎個體獨自沉降,導致基礎之間產生沉降差,對結構產生次生應力,致使結構產生開裂等其他不良影響;拉梁的截面尺寸要足夠大,具備一定的剛度,拉梁的高度應為跨度的1/20~1/15

       ⑵加層屋頂各柱間同樣要設置構造拉梁

           △用拉梁把本來各自為政的獨立懸臂柱拉結為一個整體,即一柱受側力,立即波及擴散到其他各柱,共同抵抗水平力。

       ⑶加固改造項目中后作構件與原結構構件均宜有構造拉結

           △改造工程中的原則:盡量少或不破壞原結構,即多保留少破壞

    ㈡ 有關鋼筋錨固的構造原則——優先采用平直段錨固,并且構件優先自錨

       ⑴水平直段優先,彎折段為輔助

           △在承受靜力荷載為主的情況下,水平段的粘結能力起主導作用,彎折后的錨固效果還不足水平段的70%

    ⑵構件內的鋼筋錨固盡量在本構件內部完成

        △原因是如果進入其他構建中錨固,一方面會造成其他構件內部鋼筋密集,混凝土難澆筑,難振搗,另一方面,和其他構件的內部鋼筋也會有位置打架的可能,所以要盡量避免

    △當本構件錨固確實不能滿足錨固長度的規范要求時,再被迫進入其他的構件內錨固,以補足長度要求

    ㈢ 次要讓位于主要的原則——明確哪些鋼筋的位置對結構設計來說更重要

       原則:構件讓支座

    ⑴柱與主梁

           △一般情況下為了外墻與柱外皮平齊的美觀效果,承托外墻的梁的外皮也必須與柱的外皮平齊。此時梁的外側縱筋就會與柱的外側縱筋打架。這時候,柱是梁的支座,是主要的受力構件,柱的縱筋就更重要一些,因此梁的縱筋就要避讓柱的縱筋。具體做法是,梁的外側縱筋提前向內做1:6的斜坡,待繞過柱縱筋后,再做1:6的斜坡歸位。

    ⑵主梁與次梁

           △主梁與次梁的上部縱筋也不可避免的會打架,此時當然是主梁更重要,次梁的縱筋要避讓主梁的縱筋。具體做法是,次梁的上部縱筋提前向內做1:6的斜坡,待繞過主梁上部縱筋后,再做1:6的斜坡歸位。

    ⑶梁和板

        △梁和板的上部鋼筋也會發生打架,同理,梁是重要構件,板的上部鋼筋要避讓梁的上部鋼筋。具體做法是,板的上部縱筋提前向內做1:6的斜坡,待繞過梁上部縱筋后,再做1:6的斜坡歸位。

    ⑷雙向板

        △雙向板配筋時上下雙層雙向鋼筋,哪個方向放在外側,哪個方向放在內側?

        誰放在外側,誰的有效高度就大,就有利,當然是重要的鋼筋放在外側;誰是重要鋼筋呢,顯然受力大的鋼筋是重要鋼筋;于是得出結論,受力大的鋼筋放在外側,另一方向的鋼筋放在內側。

        △技術交底時,一般要說:圖紙上鋼筋直徑大,間距密的鋼筋放在外側,相反的就放在內側

    ⑸剪力墻

        △顧名思義,剪力墻的主要作用是抗剪,而抗剪主要是由箍筋——也就是水平鋼筋來發揮作用的,所以要把水平鋼筋放在豎向鋼筋的外側

    ⑹混凝土擋土墻

        △混凝土擋土墻的主要作用是擋土壓抗彎,而主要發揮抗彎作用的是豎向鋼筋,所以要把豎向鋼筋放在外側,水平鋼筋放在內側

    ⑺地下室的外墻

        △地下室的外墻,既是豎向貫穿全樓始終的剪力墻,同時又式擔負著擋土,抗彎的擋土墻,它的情況要具體分析,關鍵是看地下室外墻的豎向位置:當位于地下一層時,抗震和擋土同樣重要,但為了方便施工的連續和統一,可以同地上剪力墻一樣處理,水平筋放外側;但是地下室墻位于地下二層及以下位置時,由于地下二層及以下的墻深埋于土中,可不用考慮抗震,而豎向埋深越深,土壓力越大,所以這種擋土墻的性質就越突出,故此豎向筋宜放置在外側,水平筋宜放置在內側。

    ㈣混合結構未必都可采用——框架結構按抗震設計時,嚴禁采用局部砌體承重之混合形式

           △既然是框架結構,柱梁就是承重和抗側力的主體構件,因為磚墻同框架相比材料剛度小,只能是自承重或當作輕質隔墻使用。如果局部出現磚墻參與承重或抗側力,就意味著讓材料剛度小的承擔材料剛度大的任務,磚墻肯定不能勝任,最終要提前垮掉。

           △抗震設計時應有意識的設置多道防線,使得地震作用先破壞剛度較大的第一道防線,當一部分地震作用耗散在大剛度的材料上之后,其余較小的地震力再被剛度小的材料來吸收,這樣的設計才是合理的,框架-磚墻承重的混合形式使得地震作用一次集中破壞了兩種承重材料,沒有體現多道防線的設計理念。、

    ㈤ 鋼筋和混凝土強度等級何處用高,何處用低。

       ⑴鋼筋

           △鋼筋在做吊鉤時,應該用低強度的HPB235鋼筋,電梯吊鉤一般為直徑φ22或φ25的一級鋼,因為一級鋼延性好,破壞前征兆明顯,預警性能好。在施工圖中還必須注明:不得使用冷加工鋼筋,原因是冷加工鋼筋雖然強度提高,但是延性變差,用于吊掛重物不合適。

           △直徑大于等于12mm受力控制時的鋼筋,宜優先選用HRB335和HRB400鋼筋。

    還有一個經濟學的常識,當箍筋直徑為12時宜選用二級或三級鋼,因為市面上直徑為12的一級鋼數量很少,難以買到。

    △設計圖紙中的大地梁,框支梁或剪力墻約束邊緣構件箍筋以及柱子箍筋用HRB335和HRB400鋼筋

    △重要構件如梁柱,主筋宜優先采用HRB335和HRB400鋼筋。主筋首選較大直徑的的HRB400的鋼筋,如28和32,有時甚至用到40.

    △現澆板中的鋼筋用HRB400級鋼筋就會避免浪費的問題。

    ⑵混凝土

        △基礎中要慎用高強度混凝土。因為高強度混凝土,水泥含量較多,水化熱較大,很容易造成干縮裂縫,而基礎全在地下,一旦有裂縫產生,防水和鋼筋水腐蝕的問題就會接踵而來

        △基礎設計中,一般通過擴大混凝土構件截面的方法,來滿足地梁或者筏板的強度要求,而不是一味提高混凝土強度等級。

        △素混凝土墊層也不宜用強度太高的混凝土,一般設計成C10或C15。而施工單位一般更愿意強度等級設計到C15,因為商品混凝土一般泵送的最低強度等級就是C15,尤其當筏板墊層面積較大時,泵送施工速度快。

    ㈥ 結構設計時,(特別是基礎設計時)何時用荷載設計值,何時用標準值。

           △荷載設計值是標準值為了安全起見或人為或科學的安全放大

           △上部結構設計中:

           采用標準值的:變形(撓度或剛度)計算,裂縫計算

           采用設計值的:強度,內力,配筋等的計算

           △基礎結構設計中:

           采用標準值的:地基承載力計算(確定基礎底面積以及埋深),地基變形計算(建筑物沉降),穩定性驗算(土壓力,滑坡推力、地基以及斜坡的穩定性)

           采用設計值的:基礎結構承載力計算(基礎或承臺高度、結構截面、結構內力、配筋以及材料強度驗算)

           △特別指出:基礎一般底面積計算對應采用標準值,標準值為荷載設計值除以一個系數,過去舊規范時一般取為1.25.;而對于新規范,民用建筑的柱、基礎等構件,轉換系數宜取1.26~1.31(以恒荷載占到總荷載的比例為標準)

     

    ㈦ 結構設計中哪些構件和哪些部位適合直接靜力手算,哪些部位必須準確電算。

           △適合手算的:現澆混凝土板配筋、以承受豎向荷載為主的梁(一般放大系數取1.2~1.5)、柱的構造配筋率控制和截面確定、地下結構的構件埋深較深而不考慮地震時(如地下室的外墻,附壁柱,各類基礎)

           △適合電算的:鋼結構工程、柱的內力組合、上部結構的地震作用

    各類基礎的實用簡化算法

    ☆單獨柱基及柱基間拉梁

    ㈠單獨柱基尺寸初估的實用經驗算法

    ⑴單獨柱基底板尺寸初估的簡化經驗算法

    △單獨柱基底板尺寸= 

    △柱基底的內力標準值:設計假定基礎和拉梁的分工非常清楚,基礎承擔柱基底的軸力,拉

    梁承擔柱基底彎矩,所以柱基底的內力標準值就簡化為軸力。

    △此軸力可以通過電算得到精確值(特別要注意的是電算給出的是設計值,確定柱基底面積

    時一定要用標準值,而非設計值;標準值=設計值/1.26);也可以通過經驗手算得到大概值:

    地上每層荷載近似按13~15kN/㎡   地下每層荷載近似按22~25kN/㎡,此法比較保守,用

    于初估。

    △修正后的地基承載力特征值,用公式

              f =f +η γ(b-3)+η γ (d-0.5)

    △這個修正實質上是提高了原始的地基承載力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f 規范稱為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實質上是一個標準值,經過修正后的f 依然是標準值

    ⑵單獨柱基高度的經驗確定

    △柱基的高度要滿足受沖切承載力的要求

    △在單獨柱基工程中,基礎的混凝土強度一般為C30。

    △工程中持力層土質較好時,修正后的地基承載力特征值一般在180 ~250kPa之間

    △雜填土的地基承載力經驗為80kPa

    ㈡單獨柱基底板配筋的簡化算法

    第一步,基底內力不需要進行軸力N,彎矩M,剪力V的最不利組合,直接用豎向荷載產生的軸力N控制彎矩內力計算;

    因為獨基設計中要設置拉梁,彎矩M,剪力V產生的內力都讓拉梁來承擔

    第二步,設計中采用簡化公式來計算板底配筋,誤差亦不會太大。

                M =N/10(0.775L-a)

                M =N/10(0.775B-b)

    當柱間跨度過大時,柱間未設置拉梁或設置了拉梁,但不考慮拉梁平衡柱底彎矩時,此時柱基設計要考慮偏心受壓。當有偏心受壓的正方形柱基時,在兩邊緣壓力不超過1:4仍然可以采用上式,但要用N =(0.8p +0.2p )A代替上式中的N采用,其中,A=L×B為正方形柱基面積。

    ㈢單獨柱基間拉梁的實用簡化設計

    ⑴拉梁設置的部位

    △拉梁的設置部位,推薦在柱基上部或柱子底部為好。

    △除非剛好拉梁下皮在柱基上皮,否則拉梁下皮和柱基上皮之間必然形成一段短柱,這段短柱切記要箍筋加密或采取其他加強措施。

    ⑵拉梁的截面尺寸

    △一般經驗認為,當兩個柱基間的夸大大于8m時,設置拉梁就沒有必要了。

    △拉梁的截面高度應大于L/15~L/20,截面寬度為高度的一半

    ⑶拉梁的配筋

    △單獨柱基的拉梁是要考慮抗震的,因此拉梁的構造要滿足抗震要求,尤其是在梁端箍筋應該設加密區,箍筋間距至少為100.(因為拉梁的截面剛度比柱子小,塑性鉸不會出現在柱底而是出現在拉梁端部,因此拉梁端部塑性鉸區域要設加密區)

    △基礎地梁或柱間條基中基礎梁,則不設箍筋加密區(因為它們的截面尺寸很大,剛度也就比柱子大,塑性鉸不會出現在它們的端部,而是出現在柱底)

    △拉梁主筋配筋率在不考慮承托豎向荷載時,一般在1%~1.6%左右;8m跨度,300mm×550mm的拉梁,上下鐵一般在4~6個HRB400的25或22。,配箍一般為φ8~φ10@100(200)

    拉梁主筋的近似簡化算法:

                         A =M/(γ f h )

    γ 一般對于梁近似取為0.875,對板近似取為0.9

    M為拉梁需平衡的的柱底彎矩與承托在拉梁上的豎向荷載產生的彎矩的組合設計值

     

    ☆條形基礎

    △條形基礎可以分為三類:墻下條形基礎、柱間條形基礎、混凝土墻-柱下混合條形基礎(一般用于框架剪力墻結構)

    ⑴墻下條形基礎

    △驗算底板根部截面抗剪承載力、確定底板根部厚度是條形基礎設計的要點

    △單獨柱基時接近方形的雙向受力構件,需要驗算沖切力;條形基礎是單向受力的長條形構件,需要驗算剪切力。

    △條形基礎底板寬度= 

    △墻下條基的基礎底板中不需要設置暗地梁

    △基礎底板根部厚度的手算確定:

    ①精確計算:底板根部厚度,由素混凝土截面抗剪控制 V≤0.7×β ×f ×b×h 

    ②經驗估計:取條基(凈)半寬的1/6~1/4

    △墻下條基配筋的簡化算法:配筋主要考慮受彎的影響

       彎矩最大的截面即條基底板的根部截面的彎矩起控制作用:M=p a /2(其a為凈挑跨度)

       求出彎矩以后,可以由以下公式求得配筋           A =M/(0.9f h )

       地規中規定,每延米分布鋼筋的面積不小于受力鋼筋面積的1/10

    △當條基基寬大于等于2500mm時,為了節省,受力鋼筋長度一般取寬度的0.9倍,交錯布置,單獨基礎也有此要求。

    ⑵柱間條形基礎

    △柱間條基底板根部厚度、底板配筋 都與墻下條基計算方法相同 

    △柱間條基內基礎梁的尺寸確定:基礎梁的寬度為  柱寬+2×50;高度一般由基礎梁抗剪公式控制,當基礎梁有懸挑時,兩個控制截面一個是外挑跨度根部截面,一個是柱間跨度內支座處的截面,哪個截面承受剪力大,取大剪力控制該截面高度。

              V=max{q×L/2,q×a}

              V=0.25f bh 

    △柱間條基內基礎梁配筋的簡化算法

       跨中正彎矩,即上鐵彎矩:M=qL /8

                               A =M/(0.875f h )

       柱支座處負彎矩,及下鐵彎矩:M=qa /2

                               A =M/(0.875f h )

    第一,基礎梁端箍筋不需要按照抗震加密,僅按靜立強度要求配置箍筋,箍筋可按90°彎鉤設計,無需135°彎鉤。

    第二,基礎梁縱筋伸入支座長度應按非抗震考慮

    第三,縱筋錨固長度,接頭要求等也一律按非抗震要求

    ⑶混凝土墻-柱下混合條形基礎

    △這種基礎多用在框架-剪力墻結構中。剪力墻端部(有時也有中部)會和混凝土柱澆筑在一起,形成柱中有墻,墻中有柱的結構,這種做法多是為了解決梁中主筋錨固的問題。

    △單獨柱基與墻下條基分離式基礎設計方法:在混凝土柱下根據柱軸力基礎按照單獨柱基設計,在混凝土墻下基礎根據墻的軸力按照墻下條基設計,兩者截然分開。

    各類板的實用簡化算法

    雙向板和單向板的界定:矩形板在四邊支撐的情況下,相鄰邊長之比小于2為雙向板,大于

    等于2為單向板

    設計要點:

    ①板厚的確定方法與樓板設計荷載的計算方法

    ②板內配筋的計算方法

    ㈠單向板配筋的簡化算法

    △ 板厚一般取跨度的1/30

    △ 彎矩:兩端簡支時 M = qL /8

             兩端固定時M =M = qL /16

    一端固定,一端簡支時M =M = qL /14

    △ 配筋:A =M/(0.9f h )

    △ 板內彎矩是按照鋼筋集度分布的,鋼筋集中使用在了支座,那么支座會相應的多承擔些彎矩,跨中相應少一些;鋼筋集中使用在了跨中,那么跨中會相應多承擔些彎矩,支座少一些,支座和跨中的彎矩總和為qL /8。

    ㈡雙向板的計算方法

    △ 板厚:一般取板塊短跨尺寸的1/40

    △ 板的尺寸:四邊簡支情況下可以做到11m×11m;四邊固定的情況下可以做到12m×12m,在正常的民用荷載作用下,不會出現問題

    △ 板的配筋:采用塑性計算方法,查表計算,注意混凝土的泊松比ν=0.2

    △ 異形雙向板等效為規則雙向板的算法:

    ①對于L形的雙向板,可以補齊缺失的板塊,然后按一個完整的大雙向板計算;構造上要在這個L形板的陰角處另外增加5根45°斜向支座的上鐵。

    ②對于很不規則的其他異形雙向板,條件允許時設一個明次梁,將異形板分割成兩個小的規則板塊計算,梁高取跨度的1/15;條件不允許時,可設置暗梁,梁高同大板厚,同時必須大于160mm,梁寬一般大于等于1000mm。暗梁主筋直徑不宜大于16mm。

    ㈢挑板配筋的算法

    △ 板厚:取凈跨的1/10

    △ 板的尺寸:跨度一般不宜大于1.5m,但可適當突破到2.0m。

    △ 懸挑構件的設計不應該過分追求經濟,設計時不應該冒進,構件荷載估計大些,配筋配大些,是明智之舉,懸挑構件應該安全儲備比常規構件大些。

    △ 挑板的板厚一旦確定后,與其相鄰的作為支座的板塊的板厚應盡量取和它的厚度相同。

    △ 對于大挑板板下部應該配置足夠的受壓鋼筋,以減少因板徐變而產生的附加撓度,一般下部鋼筋為上部鋼筋的1/3~1/2,而且間距為150mm左右。

    各類梁的實用簡化算法

    △在板向梁導荷載時,單向板和雙向板是不相同的;梁端的支座情況不同時,其彎矩的計算也是不同的。

    ㈠一般梁的簡化算法

    △ 截面尺寸:梁高一般取計算跨度的1/10,梁寬一般取梁高的1/2(住宅一般取200mm寬)

    △ 支座嵌固度:梁的端跨處邊柱與梁的連接一般視為鉸接;梁的端跨處邊支座如果是剪力墻也視為鉸接(這樣做,避免了梁向邊柱或剪力墻傳遞過大的彎矩而導致他們成為大偏心受壓構件)

    多跨梁的中間支座無論是柱還是剪力墻,都可視為固結,因為此時主梁的支座負筋一般會伸過支座柱或者剪力墻在梁本構件內錨固,錨固長度和質量會比進入支座更有保證。

    △ 彎矩,均布荷載作用下

       兩端簡支:              M=qL /8

       一端簡支,一端固定:    M=qL /11

       兩端固定:              M=qL /16

    △ 配筋:                  A =M/(0.875f h )

    △ 各跨度不等的多跨梁的配筋簡化算法

        先算出大跨支座處負彎矩,因為此支座為大小跨共用,認為小跨支座的負彎矩與大跨座的負彎矩相同,然后用小跨的總彎矩M =qL /8減去這個支座的負彎矩,即得小跨跨中的正彎矩;如果相減以后得到的彎矩為負或為0,則直接視具體情況將小跨梁視為兩端固定或一端固定一端簡支的單跨梁,用公式M=qL /16 或M=qL /11直接算出跨中彎矩

    ㈡挑梁配筋的算法

    △ 截面尺寸:挑梁高取挑出跨度的1/5,梁寬取梁高的1/2

    △ 彎矩:挑梁根部彎矩為控制彎矩      M=qL /2

    △ 構造要求:箍筋除抗剪計算確定外,間距都取100mm;上部鋼筋錨固長度至少為40d;下部要配足夠的受壓鋼筋,一般為上部鋼筋面積的1/2,以減少因徐變而產生的挑梁附加彎矩

    △  配筋:A =M/(0.875f h )

    ㈢在梁高受限時,可以通過加寬梁截面的方法,以減少配筋率;除非有特殊情況,否則配筋率不要超過1.5%~1.6%,這樣設計有助于梁端塑性鉸的形成,有利于抗震

    各類柱的實用簡化算法

    ㈠柱軸壓力的簡化算法

    △ 所承擔的荷載的面積:取該柱在兩個方向臨跨跨度中線所圍合成的矩形范圍

    △ 荷載標準值:地上每層13~15kN/㎡   地下每層22kN/㎡

    △ 設計值=1.26*標準值

    ㈡柱截面尺寸的簡化算法

      先從中柱開始,中柱以受軸力為主,彎矩可忽略。

      以軸壓比為標準計算,軸壓比= 

      軸壓比取值在0.65到0.9之間,根據相關規范確定。于是可以得出柱的全截面面積A ,繼而得到柱的截面尺寸

      柱一般按配筋率1.5%~2.0%配置主筋,全部縱向鋼筋的配筋率不宜超過5%。柱截面每側縱筋間距不大于200mm,每側縱筋最小配筋率不0.2%

     

        本文為小編于各網站搜集整理,不知道原作者是哪幾位,因實在覺的對建筑同仁們有益,故在鋼結構招聘網刊登。如有冒犯,我們會第一時間為您署名。感謝原作者與建筑同仁們的分享!

     


    文章轉載請注明轉自《鋼結構招聘網
    分享到:
    關閉窗口
    技術熱點相關文章
      熱點文章
      欧美最猛性xxxxx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