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梳理青島北站工程大事記,整理海量的工程資料時,我的心潮很難平靜。這個項目經歷了太多的磨難與挫折,6年多的時光里,陪伴這個項目時而走走停停,時而疾步快走,心里只有一個念頭,縱使要傾盡心血,也要確保這個工程如期矗立在海邊。工程進行的過程中,經常會對某個設計人某個細節計算分析的不放心,多少次在噩夢中醒來,于是我便自己用軟件校核一遍,直到心里有底才稍稍放心。
整個2011年,鐵道系統遭遇投資與建設低潮,鐵道部進行項目大整頓,很多在設的火車站房或砍掉,或降低標準,青島北站前程未卜,我們這些設計的參與人都陷入到茫然無措中。鐵道部和項目業主指揮部沒人提出青島北站項目下一步該如何走,但要求我們做優化瘦身的工作卻從未停止,作為結構設計的主持人,我面臨了空前的壓力。鐵道部概算批復的相關人員也有人事變動,接手的負責人亦承認青島北站主站房結構異常復雜,鋼結構概算工作處理起來亦很棘手。項目到底是縮小規模,還是撤掉不建,前景一片迷茫,我們被一次次的叫到鐵道部匯報優化的情況,心里的焦灼、折磨與苦痛感難以言說。
猶記得那次在青島開會后,晚上設計聯合體幾位同志借酒澆愁。席間彌漫著無奈與傷懷的氣氛,聯合體總體毛曉兵總建筑師唱起了一首深情的歌“總有那么一天”,于是大家跟著哼唱,我們心里夢想著青島北站總有一天會魏然屹立。和著酒勁,我們依然自強不息,百折不回,好幾個人偷偷抹掉眼里的熱淚。這首歌亦像一道閃電,猝然劃破幽暗的夜空,成為我們不輕言放棄的精神寄托,讓我終生難以忘懷。
這種情況一直到2012年下半年才有轉機。感謝鐵道部鑒定中心的韓志偉主任,在關鍵的時候保護青島北站,說服領導保證了青島北站項目的繼續上馬。建筑規模最終保持不變,我們的優化工作還是取得了很大成效,贏得了鐵道部及項目業主指揮部的一致贊賞。
工程大事記
青島北站工程項目實施的時間跨度較長,從項目聯合投標到整體開通運營,前后經歷6年多的時間,工程設計過程中無論是主站房還是無柱雨棚都經歷了多輪調整,多次反復。僅將項目在實施過程中的關鍵事件記錄如下:
2007年6月,青島北站設計由鐵道部公開招標
2008年2月,設計聯合體(鐵二院、BIAD、AREP)青島北站設計方案中標
2008年4月,鐵道部組織山東省相關部門及設計聯合體(鐵二院、BIAD、AREP)等項目相關單位在北京召開青島北站實施方案設計評審會
2008年8月,聯合體內部初步明確分工及責任;地上部分建筑、結構專業的設計工作內容,初步設計階段工作由AREP負責,BIAD提供審核建議并共同確保結構超限審查通過,施工圖階段由BIAD負責,鐵二院作為總體設計單位,負責地下所有專業設計工作,及地上部分的機電設計工作。
2008年8月~11月,設計聯合體內部密集交流結構超限審查準備工作,啟動地安評、CFD數值風洞等工作
2008年11月,由于站場新增貨線等原因,主站房方案重大調整,屋蓋的立體拱架主體結構由8榀調整為10榀
2009年1月,鐵道部組織項目相關單位在北京召開青島北站初步設計審查會
2009年6月,由鐵二院組織,BIAD院技委會對Arep提供的青島北站結構初步設計及超限審查資料進行專家審查
2009年8月,鐵道部對青島北站初步設計進行批復
2009年11月,Arep另行委托建研科技有限公司組織結構超限報告相關專題內容編寫,BIAD輔助審核
2009年12月,樁基開始施工
2010年3~4月,結構抗震超限預審查前后兩次分別在北京與青島舉行
2010年7月,全國抗震超限審查會在北京舉行并通過
2010年6月~2011年5月,風洞試驗,主站房整體縮尺模型、異形截面及復雜節點試驗課題工作陸續開展
2010年10月,第一版結構施工圖完成,鋼結構構件開始制作
2011年3月,無柱雨棚柱腳鋼結構構件開始吊裝預埋
2011年4月~2012年8月 鐵道部對在建站房的建造規模及標準進行調整,BIAD進行青島北站優化瘦身工作
2012年10月,主站房柱腳鋼結構構件開始吊裝預埋
2012年12月,青島北站主站房預應力鋼結構及卸載安全施工專項方案專家論證會召開
2013年1月,高礬鍍層拉索抗火試驗
2013年5月,由中國鋼結構協會專家委員會主辦“青島北站鋼結構技術交流會及現場觀摩會”,50余鋼結構專家參加交流
2013年6月,屋蓋鋼結構整體卸載成功
2013年7~11月 機電安裝,室內裝修及幕墻安裝
2013年12月 青島北站整體通車運營
注:《青島北站結構設計》由張相勇博士主編,該書已于2016年7月份出版。
由張相勇主編的《青島北站結構設計》一書于2016年7月初已經正式出版。本書將于本月底開始發行,8月初將在各新華書店、當當和卓越等網店陸續上架銷售
文章轉載請注明轉自《鋼結構招聘網》